范文小一网整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1第一稿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3、学习“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4、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出示图片,教师介绍。
师: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
生:鲁迅
师:今天我们学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师:从课题看,周晔是鲁迅的什么人?
生:侄女。
师:从哪个词知道?
生:伯父。
师:那我还问你,周晔的爸爸是鲁迅的什么人?
生:弟弟。
师:很好,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
质疑。
师;你能根据课题提几个问题吗?
生:“我”为什么称鲁迅为先生?
生: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事?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学提示:1、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2、用横线画出概括介绍伯父精神品质的句子。
3、文章写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1、根据提示自学。
2、自学检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一行。
生读。
带着拼音读。
第二类提醒学生注意字形。
、板书文章的中心句。
、指导小标题的概括。
三、学习“救护车夫”
1、师:读着读着,肯定会有一些句子会让你怦然心动,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读、画、写批注。
3、交流。
⑴、师: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车夫身上,哪个句子最拨动你的心弦?
生: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刺人眼球,哪个字?
生;淌
师:能说说它的近义词吗?
生:滴、流
师:能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一个淌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穷人饱受到多少艰难困苦,句子中的哪个词同样说明穷人生活的不易。
生:饱经风霜
师:看着每个字的意思解释这个词。
生:……
师:怎么才能把这句话读好,试着读一读。
自由读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同情,可那时候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却……
生:……
生:……
⑵、师;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先生,哪句话又让你怦然心动?
生: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净。他们又给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这是具体写救护车夫句子,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认认真真地读一读,他仔细揣摩动作的词语,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
师:怎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做半跪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儿难受
师:是呀,你尝试了一会儿,就感到难受,可是,你们看画面,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圈一圈地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看到伯父半跪了很久,课文中哪儿告诉我们这点?
生:时间上
生:……
师:对着这位素不相识车夫,久久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人们景仰的人呀,来,我们一起好好读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师: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小周晔身上,又有哪句话让你怦然心动?
生: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谈谈感受。
生:……
师:是呀,年幼的周晔非常地不解,她不停地发问:……
生:那个拉车的怎么可……
师:于是,我就去问伯父,伯父是如何作答的呢?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一连出现了两个清清楚楚的,周晔当清清楚楚记得的是什么呀?
生:严肃的面庞。
师:伯父那么严肃,伯父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伯父的内心世界,把伯父的想法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师:让我们来聆听伯父的心声。
生:……
……
师:多年以后,周晔清清楚楚记着的难道仅仅是严肃的面庞吗?
生:……
……
师:一个字那就是爱。
4、短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和着音乐,再一次走进这凄风冷雨的夜晚。
师生接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吼,在阴暗的街道边,有个黄包车夫的脚受了伤,我们走过去
生:看见……
师:爸爸和伯父见状,二话没说,
生:爸爸跑到……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我站在伯父家门口……
师:我想从伯父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要求他给我做详细解说。
生:这时候……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来,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周晔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也渐渐老去的时候。
生:这时候……
四、课堂总结。
1、小练笔。
师: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要知道他当时只有四十六岁。从此以后,穷苦大众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
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仿佛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而又饱经风霜的面庞,面对先生的灵柩,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生练笔。
交流。
2、师:从伯父的动作和神态中,我们体会到了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怎样一个人?
生:关心穷苦大众的人。
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课后反思:
课一上完,我心情很沉重,我知道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回想到课堂上学生们那种无动不衷的表现,我感到后怕。我深深地明白,这不是学生的不配合,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过于框架化,在学习课文主体部分的时候,整个过程按部就班,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是基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这样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太乱,让学生大体上按照我的设计路线来走,这样整堂课在教学的组织上应该会稍微好一点。我的预设很多,却忽视了教学时间和效率,在有限的40分钟塞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有的环节看起来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没有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不但没有使教学过程紧凑高效,反而横溢斜出,比如,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有个学生问“课题中为什么要用鲁迅先生,而不要用周树人,当时,我就急了,这跟文本没关联,而我出不知道为么;再如,上学生做一做“半跪”的动作这一环节,我原本是让学生体会伯父跪着很累,学生非但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却觉得好笑等等。
其次,在这堂课中,暴露了教学理念的落后。正如贾老师说的,我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她十年前的那一套。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在这堂中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每个问题抛出之后,急于回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很多环节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比如,让学生概括小标题,花的时间过少,还硬要叫学生用动词+名词的方式来概括。现在,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言语形式的训练,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这堂课上,关于言语形式的训练非常地不够。
导师和同伴们向我提出了真诚的意见,我作了详细的摘记:
钱赛文:本堂课中,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既把目光聚焦在车夫身上,把目光投向鲁迅,把目光聚集在周晔身上,使整堂课条理清楚。但在第三个问题中,解决含义深刻的句子“伯父为什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不要硬要让学生说出那个社会的黑暗,只要让学生领会到鲁迅同情穷苦人民即可。
蒋素珍:1、和着音乐师生接读时,背景音乐找得好,但加上教师的提示语,反而破坏了朗读基调。2、板书设计上有特色,小小的事,大大的人,但在结课时,在表达形式上可作一总结。3、演示“半跪”的动作价值不大。
金师附小姚晓芳指导老师:1、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而在本堂课中要解决的是: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引导时过于仓促,难点未冲破。2、小标题的概括时间花得太少,方法上没有作指导,用词上太限制学生的思维。3、初读的任务太多,找出中心句这一任务可放在上完课后完成。4、本堂课中语文味的东西太少了,在教学救护车夫时,可这样引导:从语言形式上怎么把伯父的品质表现出来的?让学生找动作的词语,学完这句对言语形式作小结,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描写神态的那句话。5、读生字词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说法是错误的。6、配乐读时字幕太小。
金师附小贾淑敏指导老师:1、问题过急,变化过快。2、根据课题提问题这一环节没价值,可以改为教师的语言:这个单元让我们走进这个人。3、小标题的概括与姚老师分析得一样。4、词语学习后学习救护车夫时,过渡不自然。3、教师语言不精练,如怦然心动这个词用得不恰当。5、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与学生距离远,再加上没有作任何背景资料介绍的情况下,提到“那个时代”,学生是理解不了的。6、课前或课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第二稿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3、学习“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4、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周晔与鲁迅的关系。
师:从课题看,周晔是鲁迅的什么人?
生:侄女。
师:从哪个词知道?
生:伯父。
师:那我还问你,周晔的爸爸是鲁迅的什么人?
生:弟弟。
师:很好,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
3、过渡: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个单元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这个人。板书大“人”,小“事”。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想想文章写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
2、自学检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一行。
生读。
带着拼音读。
说说两个词的区别。
第二类提醒学生注意字形。
指导概括小标题。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件事写了什么?
生:……
师:如果老师用你句子中几个词来概括就是:谈《水浒传》,这就叫小标题。你能概括一下其它三件事吗?
生:……
三、学习救护车夫
1、师:读着读着,肯定会有一些句子会让你怦然心动,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读、画、写批注。
3、交流。
预设: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净。他们又给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伯父的什么品质?
生:伯父关心车夫。
师:是的,这一句是直接描写伯父救车夫的句子,读一遍显然不够的,你再仔细读读,作者是如何把伯父的关心表达出来的?
生读思考。
生:通过一连串的动作体现出来的。
师:刚才我们从人物的动品味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那么在神态上是如何描写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伯父那么严肃,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出示背景资料。
师:伯父当时在想些什么?
生:……
生:……
师:这句话通过神态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的?
生:表现伯父爱车夫,恨当权者。
师:说说整句话的含义。
师:课文中除了伯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细腻,其他人物写得也非常动人,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车夫身上,哪句话牵动了你的心情?
出示句子: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刺人眼球,哪个字?
生;淌
师:能说说它的近义词吗?
生:滴、流
师:能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一个淌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穷人饱受到多少艰难困苦,句子中的哪个词同样说明穷人生活的不易。
生:饱经风霜
4、配乐朗读。
师:短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不尽的情思,让我们和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生:读。
四、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件小事救护车夫,看到了一伟大的人。如果,要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品质,作者是怎么讲的?
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如果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是什么?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拓展延伸
师: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人过早地离开我们。听到这个噩耗,全国人民来追悼他,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我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面庞,面对先生的灵柩,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课堂小练笔。
板书设计:
谈水浒
事谈碰壁
救车夫爱憎分明
帮阿三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21、“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两词的教学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重点词语。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
抓重点字“囫囵”“冠”,对整个词做一般理解。“囫囵”是“完整”“整个儿”的意思。“冠”是“帽子”的意思。“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儿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把事情搞混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哪句话说出了“张冠李戴”的意思?
第二步:运用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事例。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她为什么会“囫囵吞枣”?为什么“张冠李戴”?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各说一句。
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可能会对侄女怎么批评?
第三步:提高
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为什么不像你那样批评?
这件事与临走时鲁迅先生送给作者的两本书-------《书》《小约翰》有什么联系?
这样围绕词语进行综合训练,不仅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而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阅读,把握整体联系中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不用就词解词,也不用下定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光着脚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学生当堂凭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的读写训练,融形象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于一体。
3、分角色朗读模拟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谈论《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小故事,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认真体会人物语气、情感,想象表情动作,再由老师扮演伯父,学生扮演侄女,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课文情境。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生认识了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学生对“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既有了具体的理解,又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4、反复朗读,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学习了“谈论《水浒传》一件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再度这句话。师: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会不一样的;学习了“谈论‘碰壁’”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伯父谈话多有趣呀,可伯父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读这句话,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的。学习“帮助车夫”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他现在永远离开了“我”。再读这句话,你们还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3作者:王志美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是怎么读的?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助车夫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4【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逐段细读课文时,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句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与录音带、幻灯片,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及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外引入,诱疑导读,感知“爱戴”
1、出示“宋庆龄”与“朱自清”的话,谈话引入: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家中病逝。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领袖夫人与同是知名作家在他去世后所写的文章中的句段:“鲁迅先生的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损失”。“‘救救孩子’这句话在鲁迅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终生实行的一句实话。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帮助着青年人,所以在他死后青年们也特别地哀悼他。”
指名读,谈感受。
齐读。
2、仅止是他们觉得悲痛不已吗?不,远远不是。让我们进入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去吧,你就会知道来哀悼鲁迅先生的人有多少,感情有多深哪!
3、快速默读全文,找出直接能反映人们的悲痛的段落读:
读第一自然段,反复读,说说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的感情吗?
理解“爱戴”,并说说从哪些句段中感受到了人们对先生的爱戴。
引读:
参加吊唁的人真多啊……
他们都很悲痛……
4、此时此刻,你心情如何?最想问的是什么?
质疑:
鲁迅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如此深受爱戴?
过渡:
是啊,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深受不同阶层的人的相同爱戴呢?让我们进入文中去可能便略知一二了。
二、理清脉络,提炼中心,浅悟“爱戴”
1、默读全文,划下不能理解的字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个故事的大意,并用划下能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一句话。
2、谁能将自己划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出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自由练读,并联系各个故事内容初步理解。
指名读,并边概括故事内容边说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提炼小标题板书。
齐读小结: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3、文章如何紧扣这一中心向我们具体展现先生的高尚品质的呢?
三、紧扣中心,反复朗读,深悟“爱戴”
让我们进入文中深刻感受伯父那种深受人爱戴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吧!
1、谈《水浒》:
自由读内容:
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句段是什么?为什么?
指名读,出示:
“伯父摸了摸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 伯父笑什么?为什么这样笑?
⑵ 读关于“我”读书马虎的句段,理解重点词“囫囵吞枣”与“张冠李戴”,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说两者的关系,可加入对自己读书的实际情况谈。
⑶ 若换成你是伯父,你会作如何批评?伯父呢?你能根据伯父的神态语言来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再次读伯父的话,你会怎么读呢?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师生对读。
⑷ 过渡: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批评教育孩子也考虑到孩子的自尊,与传统的压制孩子那种粗暴简单的手段完全两样,真是细微之处总关情啊!难怪在侄女心中伯父的形象便是。
2、谈“碰壁”:
⑴ 师生互换角色,结合提示语中的神态表情读两遍对话,边读边深入想象伯父与“我”在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⑵ 小组再分角色读,结合神态动作读,无提示语处合理添加,其心理活动作为旁白加入读。
⑶ 指名分角色读后,学生评价;师请生与其配合读,穿插伯父、“我”及旁观者的心理活动读,充分感受伯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不满与愤慨之情。
⑷ 齐读小结过渡: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用手中的笔作一杆犀利的枪不断讨伐着这个令他痛恨的黑暗的社会,也许不断碰壁,倍受迫害,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个人的安危,更让人感受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3、救护车夫:
⑴ 默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段反复读,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⑵ 指名读“救护车夫”的动作的句子,出示句子,说明原因,其他学生不断补充。再读。
⑶ 若只爱这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就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先生始终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因此在救护车夫后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这种“严肃”中包含有多少复杂情感的变化啊!你能说说这些复杂的情感是哪些吗?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指名读句子,说情感。
评价补充,再读。
齐读小结过渡:
恨得深,也爱得切啊!而先生那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对劳苦大众的爱如一个辐射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着,其光辉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4、阿三的怀念:
⑴ 有感情地读文,用一句话概括。
⑵ 读最让你感动的句段: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说理由
齐读。
⑶ 阿三的话更让我们感受到了。
四、总结中心,拓展阅读,升华“爱戴”
1、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概括对先生的了解吗?
2、你们还想了解鲁迅先生如何关爱别人的吗?
3、若被救护的车夫和阿三也来到灵堂,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同在诵读中铭记这句话,以作自己人生的标尺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5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采用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1.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即每个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向别人学习时也能教给别人知识。
2.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小组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3.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学习的一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本课教学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第三课时:概括段意,给各段列小标题。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教学从整体入手,由复习旧知识引出全文的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用“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主线,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难,做出标记,使学生乐于探索。然后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经过小组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善于探索。最后小组合作解疑,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否定,有补充,最终达到共识。
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对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适时点拨,拓展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为了促进各组间的交流合作,请各组汇报学习收获,谈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在读中领悟中心。最后落实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为了突出分课时教学的延续性,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有意留有空缺,空缺之处正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即给几个故事列小标题,到时板书由学生补充完整,便于学生继续探索。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片断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很直接进入教学。]
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
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打出投影片: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明确交待了本节课学习的方法是继续“合作学习”,并出示学习方法提示,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教给了学生自能读书的具体方法。到位的学法指导对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方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些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各自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孩子们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老师充分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展示聪明才智,是相信学生的表现。教师也参与到小组之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用的一种标点。作者听伯父说他从前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又扁又平,后面用了破折号,下面是伯父的解疑,这个破折号表示疑问。
生:我们小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并提出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的。我们又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因为热烈的讨论,儿童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议论纷纷是学生做学习主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
生: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黑洞洞”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
生:“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受到迫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别组的同学也提出不理解这句话。
生: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到墙壁了。
师: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生:不是。
师:显然,这句话另有所指,有着深刻的意思。
生: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师:我也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和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个伟大的革命家。现在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借谈碰壁来——
生丁:抨击旧社会。
片断三:
师: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你们读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不死,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
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黑板上的空白处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下节课我们练习给四个故事加小标题,到时同学们将板书补充完整。
为什么得到爱戴?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6教材简析: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周哗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作者回忆并记叙了她对伯父的印象最深的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
教学要求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二、谈《水浒传》三、讲“碰壁”四、救助车夫五、关心女佣或:一、沉痛悼念二、谈读“水浒”三、笑谈“碰壁”四、救助车夫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7湖北竹溪实验小学甘新东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理解课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㈠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礼堂、追悼、失声痛哭、惊异、爱戴、爱抚。
2校对。
㈡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一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我们最值得研究?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的,也可以研究。
c、过渡:那怎么去研究呢?老师有三个要求。
㈢小组研读。
1交待任务,提出研读要求。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间给予必要的帮助。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时有困难,教师便指出:有些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怎么理解?有一种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份资料,请仔细阅读,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有困难时予以帮助:
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从他的叹气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学生还可能会说: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学生会说: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㈣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
a若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击: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指导读好这句话。
d若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击: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e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名人;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f教师继续点击: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g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h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i学生朗读。
j学生交流完对这句话的了解后,教师点击:伯父的表情和动作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k预计学生会说:为人民着想;为下一代着想;为别人着想。
l过渡: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m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n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
㈤小结。
是呀,大家从“……”这几句话中读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我”得到了伯父的爱抚。课文当中还有好多内容可以看出鲁迅的的确确是受人爱戴的,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咱们到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㈥作业。
1作业本第6题。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请阅读《鲁迅》这本书。
作者邮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试加小标题。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例:
1、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
2、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3、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1、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2、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同学间交流评议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总之,在具体的上课操作之后,教师本人的自我感觉好,达到了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二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教法上,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任伟良
------------------------------------------------------------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
2检查。
二、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也可以研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体现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我”得到伯父的爱抚;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有困难时,教师提供一份资料,学生结合资料内容展开讨论,自悟内容。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伯父叹气”一句话有困难时,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实值得爱戴。
A有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拨: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有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有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拨: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D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E学生朗读。
F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G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10【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
2.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
生: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这都是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生: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呢?
生:现在的社会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位战士。
生:他用笔写文章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师:对。他是一个积极斗争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弃希望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时此刻,他回想些什么?
学生再思考,再发言。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12【教学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德;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文中事例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含着的意思。
【设计理念】
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信息搜集能力的现状,我充分利用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专题网,扶放结合,让学生在探究、自悟、合作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既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教学实录一·激活疑问,因势定教】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具体学习了这四个小故事中两个简单故事。那么,通过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认识?
师: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真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来!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谈‘碰壁’”和“救助车夫”这两个难点部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地方不理解,并随即作好记号。
师: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圈点,这习惯真好!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谈‘碰壁’”这部分,“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碰壁呢?”这句话我不懂。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问题有价值。
生: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师:它包含在这个问题中,待会一起解决。
生:在“救助车夫”这部分,我不明白“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
生:“救助车夫”最后一句话说伯父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不动,只深深叹一口气?”,这句话我不懂。
生:我不理解“恍然大悟”。
师:谁知道?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词典上有。
师:你很聪明,懂得借用工具书学习。
生:我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救助陌生的车夫?
师:如果善良的你在寒冷的街头遇到受伤的车夫,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帮助他。
师:鲁迅先生也像你一样善良。
师:还有吗?
【教学实录二·交互信息,求解疑问】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疑问学习真好!我们边学习边解决吧。
师:首先,请听录音范读“谈‘碰壁’”,从字里行间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先说?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和善亲切的人。从他说话时的神态“微笑”“笑着”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有理有据,你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我们一起找出含着“笑”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
师: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其他观点吗?不容易找吧,来我们先解决疑难,也许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看鲁迅小时侯的照片,观察鼻子。结论:鲁迅先生的鼻子从小就是那样。疑问:鲁迅先生难道还是一个撒谎的人?
黑洞洞:社会背景故事。人民生活状况,官吏贪污。结论:社会黑暗。
碰壁:在这样的社会里,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大声疾呼,抨击那些为官不为民的人。鲁迅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请看──
师:你能结合资料,猜想鲁迅先生说的“碰壁”的含义吗?
师: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现在谁能告诉我:你还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注意说清理由!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勇敢的人。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偏要写,多勇敢。
师:你说话很会抓关键,好样的!谁继续?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乐观自信的人。他受到那么多挫折,却从不悲观退缩。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幽默的人。把受到的挫折比喻成碰壁,和侄女开玩笑,很有意思!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是啊,鲁迅先生乐观、幽默、正义,生活中他屡屡碰壁,侄女天真的问话触动了他的感慨,可是,他能对年幼的侄女说吗?为什么?
师:他把感慨藏在了和善而幽默的对答中,你能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师:老师想看到你们每个人的最精彩的表现。这样,先自己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演练一下伯父与周晔的对话。等会老师请人表演。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看你们读得那样有趣,老师也想表现一下。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表演?
师:我们表演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生:老师,您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读出了一种感慨的感觉,让人觉得您真的在回忆自己满腔委屈与愤怒的经历。
师: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谢谢你!
生:谢卓立同学的“那怎么”读得特别好,既有疑问的语气,还让我听出了破折号。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充满美的眼光,充满智慧的评价!
师:同学们,“谈‘碰壁’”这部分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亲切与勇敢。那么,“救助车夫”这部分里,鲁迅先生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谁告诉我,从“救助车夫”这部分中,你又发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从课文中他帮助车夫可以看出来。
师: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马路助人”这种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鲁迅先生给车夫敷完药,还“掏出一些钱”给他,让他在家安心养病,很难得。
师:好一个难得,“救助车夫”的过程中,还有你觉得不寻常,很难得的细节吗?
生:作者的爸爸和鲁迅先生给车夫敷药时一个“半跪着”“蹲着”,多认真,多累。而且还是那么冷的天,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师:半跪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啊?谁来做一做?同学们,这一跪,可不是几分几秒的舞台表演啊,谁能找出那个向我们透风报信暴露时间的词句?
师:寒风刺骨的街头,黄昏至天黑,同学们,我们现在只问问温暖的教室里这位同学的感受:同学,这姿势让你感觉怎样?同学,你辛苦了,但你替伟大文豪传递给同学们一点真切的感受,你做得值,同时,老师也替文豪谢谢你!
师:同学们,在这长久的蹲与跪之中,你感觉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同学们的智慧已经绘就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伟大鲁迅。同学们,这也是这平凡小事,周晔为什么会写得那样感人的原因所在啊。
师:男同学,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其他同学和所有听课的老师,这段描写中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师:跪着,半蹲着,在北风怒号的街头。那么长时间,一般人能做到吗?来,让感动发自心间,让情感慢慢流出──。好,女同学再来读!
【教学实录三·拓展视角,点燃情感】
师:同学们,冒着凛冽的寒风,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忘掉个人得失,无私地救助了受伤的车夫,我们回想一下先前学到的关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资料,在那个时代里,需要帮助的人仅仅车夫一位吗?
师:的确,在那个不幸的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的受苦人。鲁迅先生救得了一个受伤的车夫,但不可能帮助所有人马上走出苦难的命运。侄女要求详细地解说“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这脚在路上跑”,可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只能深深地叹气。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次走进这个冰冷的夜晚,走进心忧天下百姓而又心有余力不足的长长的叹息里!
师:大家读得很深情。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觉到鲁迅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在朗读中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所有贫苦人民的人。
师:心忧天下百姓的人,这是大慈悲,大责任心啊!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以为,不同的角度他有不同的光辉,他是咱们中国人一个永远骄傲的话题。我们回头看看,透过他不顾自身危险而勇于斗争的勇敢,透过他不记个人烦劳而热心助人的品质,透过他除了心忧百姓仍是心忧百姓的叹息,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用深情的朗读回答我!
师:是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今天,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长存。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当年人潮汹涌的追悼礼堂,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寄托我们迟到的哀思。谁先来?
生1:鲁迅先生,我们永远爱戴您!
生2:鲁迅先生,您的品质我们已经牢牢铭记,您安息吧!
生3:鲁迅先生,您一路走好
……
【教学实录四·叩击心弦,余音蔓延】
师:同学们的表达很感人,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纪念文章,如果再听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我想,你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听──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为人民甘愿做牛马做野草的鲁迅,人民永远爱戴他,永远铭记他!同学们,课外请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真正传承这位巨人的不老精魂!下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回想画面,呈现主旨,一锤定音
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进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明白了,文中回忆了鲁迅的的哪几件事?
生:“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
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
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那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师: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为乐,先生的“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都是来自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
师: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挚爱关怀了,这让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师:孩子,我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的时候,你读得很轻,语速变得很慢,你是在表达周晔失去伯父的那份悲伤之情吧,是吗?
生:是的。
师:读得多好呀,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来,“我呆呆地望来来往往吊唁的人,……”齐——
师:就在此刻,小周晔的思绪飘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再读——
师:就在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面前,小周晔的思绪飘啊飘啊,飘到了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
生1:她会想起和伯父“趣谈《水浒》”的事情。
师:那是多么惬意的一段茶余饭后的时光。
生2:小周晔还可能会想起伯父生前送给她的一些书,比方说《小约翰》、《表》等。
师:我告诉大家,《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它许多的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帮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孩子,十分伟大。
师:是啊,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
生:不是。
师: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师:孩子们知道如今失去了一位关爱他们的友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
师:这句话没有看到过,拿起来就读,谁来?
师:孩子,这么长的一句话,你都读得非常通顺,而且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是多么扎实。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你努力地把周晔的心情和巴金的心情糅合在一起,真好。巴金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我们一起来读,预备,齐。
师:她还会想起什么?你说。
生3:她还会想起和伯父“笑谈‘碰壁’”的事。
师:“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多么幽默风趣呀。
二、救助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划出来,好吗?
师:划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有的同学划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划了两处,有的同学划了三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多媒体出示
师:请同学们把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时表示动作的词找妯来,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和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的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着。
师:哪个动作?
生1:半跪着。
师:你是——
生2:半跪着。
……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请看,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位同学,他首先带领我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护车夫上,真好,真应该感谢他。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那肯定也有你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把它划出来了。请个同学,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师: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荡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它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的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号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
生:“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
三、关心女佣,简洁明快,干脆利落
师:堂堂七尺男儿也伤心落泪了。孩子们,在关心女佣当中,同样也有让人的心弦为之拨动的地方,肯定有,来。
生1:她说“周先生自己病的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那,我听着他一阵阵激烈不断的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