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一网整理备课中心,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备课中心吧。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数学组在教导处的正确下,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已圆满完成了本学年度中计划中的任务,下面我就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请你给予和指点。
我将从以下10各维度对数学组的教研工作作如下梳理,
凡遇事则立,不预则废。教研组工作每学期各两份,教师和工作共计12份,分别体现在手写在本上或打印出来的,这些不用赘述,因为学校评比的优秀中,像九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七,八年级大部分数学老师,都在学校的表彰之列。他们的计划科学详实,易于操作,到位,有利于学科教师的成长,是教科研规划中的亮点。
在学科教研组学术科研方面,学科课题研究,我们准备以“和真课堂”开展新课改的探索。论文方面,各位老师积极撰写体会,让自己的教研体会和及时,做到积少成多厚积而薄发。
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各位老师积极参加,认真研讨,大家集思广益,敢于展示自己的不足,同时把自己的好的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教研组记录详实,首席发言人,准备讲稿,充分准备,让自己的见解得以充分展示。公开课,示范课,授课者的努力让人钦佩,备课组的磨课,你谈我论,进行思维碰撞,情感的交流,把新的理念传播,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融合,最终讨论形成智慧结晶,不管是校内公开课,还是展示课,赛课都取得了和观摩课的老师一致好评。
教学诊断方面,每次大型的期中,期末考试,我们都结合学校的成绩分析,进行撰写分析报告,不仅体现在组内,更针对性的体现在每位老师身上。不仅如此,每位老师还结合自己班的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成绩分到个人,横向,纵向进行比较。最终找到有效的方法,开展培优补差。教学效果也逐渐成效,教师也从分析中得到了成长。
教研组学习态度方面:数学老师每学期听课都在30-45节之间,听课记录的详实,认真,有针对性,小节中并提价自己独到的的见解。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们都是抱着求知若渴的态度,虚心向同行,请教,不管条件多磨艰苦,大家都一如既往的参加学习和培训。读书活动,每月比交,每周必读,数学组老师正在以一种刻苦的,好学得姿态,把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教研组的信息化的建设也稳步推进,向袁,李微课,翻转课堂。杨小龙,丁高峰的精品课堂都收到了观摩者的一致好评。本学期我们组大部分老师都进行了精品课的录制,翻转课堂的落实也在进行着,相信在技术和教学的融合中,数学组会做的更好,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
教研组的特色活动有三项,一是上学期开展的数学科学社团,总共开展了五次,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下学期开展的创意寒假手抄报的评比中更是精彩纷呈,一幅幅作品凝聚着孩子们智慧的结晶,给大部分学生的视觉一个视觉上的享受,知识上的充实。三是几乎是全年级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的数学能力展示活动,不少学生获得了省一二三等奖。
教研组教师的发展,建立了省市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青蓝工程,每学期来指导的次数不少于8次,教师也在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成长。教师不管参加区级还是市级的比赛中都获得了较高的奖次,获得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共4人,正在积极准备申请学科带头人做扎实的准备。
学生特色发展方面,每次的大型考试都取得了经开区第一的好成绩,并以绝对的优势领先第二名10分以上。能力展示和数学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教研组的辐射和影响力方面,校内公开课,备课组长带头,青年教师是主力军。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次校内公开课,并接受不少于两位的现场指导。校级公开课同课异构,教师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区域联动更是显示数学组的实力,数学组到科大附中参加“本真课堂”的课题组研讨课,李代表经开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受到与会者的好评。袁x到长岗中学送教活动受到了开发区,长岗中学的高度赞扬。校内我们举行了三次大型的讲座
1.袁x参加中考研讨会归来,进行中考一二轮复习的建议和策略。
2.刘建老师就中考第三轮复习并结合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历,和七八年级推心置腹的交流,并提出要求。
3.邀请廖校长,给我们做了一个专题报告,数学组老师如获至宝,九年级老师更是受益匪浅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2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刘勇,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在与年先后两次获邀请参与新世纪小学数学表彰大会,获得《基地与课堂展示活动》一等奖与《课堂教学中的小意外》活动的二等奖。其实,荣誉的背后,是的鼓励与支持!每次我参与络教学活动,学校、镇教研室张主任都特别支持。而且我两次参与活动,都得到市教研室仇主任的指导与帮助。
由于自己突出表现,在年中,数学工作室安排我负责《课堂教学中的小意外》征集活动。下面我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结合如何参与小意外活动与大家交流汇报。
也许有教师要说,连上我也不会,怎么可能参与络的活动呢?记得自己在两年前,任景业老师介绍我加入博客指导团队时,我几乎什么也不会!忙活整整一个晚上,连自己的博客也没有申请下来!怎么办?我也曾默默问自己,是否就过放弃这份工作?幸运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特别在络朋友的帮助下走己最为艰难的一步:建立自己了自己的博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络教学研究。
其实,我最初只是复制别人的文章到自己博客中,留言只有几个字,无非就是:谢谢,您的文章推荐推荐到基地了。可这样总感觉对不起任老师对我的信认与鼓励,怎么办?我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
一是是阅读别人的文章、点评,自己再进行模仿。
二是参与UC房间的《数学工作室》的活动,说己的困惑,收获与感想。
三是以QQ群为基础,组织络中的研究团队。
四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络交流、阅读读教育理论,然后再次实践、反思。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小意外的征集活动及写法。
任景业老师在安排此次活动时,这样介绍:本次活动以一线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发生的某些精彩瞬间为素材,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次意外的生成,用新课标教育理念进行分析,体现三个读懂。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不如意的教学实践的反思等。
我结合今年的络中的小意外,从以下三个层与交流一下小意外的写法:
第一个层次是一步关注课堂细节、关注学生和关注自我如何设计教学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可以尝试记录一下自己的教学片段。如:
在山亭区教研室博客中的一文章,我就推荐到小意外收集帖中了:推荐的原因是我一直没有教过一年级,虽然自己经常看女儿的学习,特别是结合女儿的思考过程来学生探索学习的规律,可自己总难以体验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么天真活泼,怎么可能安静地学习呢?看了,给我一种启发:老师巧妙的引导,是学生认真听课的前提!
二是如实描述自己的课堂教学情景,关注细节,不要大包大揽,话题也不要太大。借用福建教师编辑王彬的话说:“课堂细节的东西只要不是虚构的,分析到位我一般都会用。”下面以我的一文章《放飞思维的翅膀》为例,将要发表在《新世纪小学数学》上。我感觉之所以能发表,一是我关注教学的细节,发现学生独特的解题思路;二是我了解学生,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形成络教学研究团队,以高效课堂为目的进行小意外的交流与研究的探索活动。
以宋允国老师的小意外为例:当米国良问:“老师,如果截成的不是小圆柱,那增加的表面积又怎么样呢?”
“截成的那个面又是什么形状呢?”陆庆恒继续问……宋老师以为这些问题无法解释,这不仅涉及圆柱,圆台等规则的几何体,而且也涉及到不规则的几何体,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怎么给学生解释呢?而他的学生则提出:可以用家中的萝卜来制作这些立体图形!可到了第二天,看着学生制作的各种几何体,听着学生的解释不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通过这一堂课,我感觉“我也有点不认识学生了”,学生真是可畏,一件小事就引出了这么多知识,不仅改变了我个人对学生的认识,也改变了我对教材的认识,今后在很多问题上应该多给学生机会,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严格说,这可能不是一个精彩的小意外,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小意外来做介绍呢?最近我们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目标,可我们老师真的认为学生会有精彩的表现呢?我们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吗?
就是通过这文章,能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的震撼:原来我们的学生这么优秀!其实,在郑毓信教授的书《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就有类似情况的描述:
在上学以前和学校以外,世界上几乎所有儿童都发展起了一定数和量有能力以及一定的推理能力,然而,所有这些“自发的”数学能力在进入学校以后都被“所学到的数学能力”完全取代了。德渥布罗西指出:尽管儿童所面临的同样的事物和需要,他们却被要求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从而,这事实上就在这些儿童的心中造成了一种心理障碍,后者直接障碍了他们对于学校数学的学习。更有甚者,这种早期的数学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就会对其一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望江县新桥中心学校金进良,我们学校若按“割地划片”划分,属于偏远的农村学校,参加这次教研会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照顾,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所以我是来学习的,在这里谈不上评课,只有自己的一些听课感悟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这两天一共学习了三节课,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次头脑风暴,很受启发,受益匪浅。第一节课汪老师从回顾、总结与中点有关的基本图形入手,利用基本图形帮助学生寻求通则通法,为学生减轻了负担,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经验。问题的设计循循善诱,由易到难,有梯度,第一题是直接呈现出基本图形,第二、三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一个基本图形,第4题会出现多个基本图形的构造,教会学生从万千变化的图形中寻求共性的方法。说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场的专家和老师,在二轮复习时,特别是分析、讲解一些复杂问题时如何兼顾“面向全体”。第二节课陈老师用亲切、风趣、阳光的语言不急不缓地组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足见陈老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中关注课堂的生成和问题的变式,即使最后的变式不够严密,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尊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体验。第三节课聂老师的“一线三等角”实际上也是寻求几何问题中的通则通法,复杂问题中寻找基本图形,编了“打油诗”,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聂老师这节课例题、习题设计很有梯度,容量很大,虽然如此,但聂老师还不缺完整规范的板书,学生的板演,这也是我们复习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光是要让学生会想、会做还要会写。
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的听课感想,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4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们一起观摩了一节数学案例的动态呈现。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数学教研组本学期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区域教研。在明确主题后,我们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相关理论培训。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是因为他具有代表性。最后推选了韩艳华老师执教。
今天,她给我们展示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发展的能力。
我点评的是: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
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体现突出:
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三、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四、学法
教师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总之、韩老师这节课上的很精彩,值得我们学习。建议:小组活动的时间要充足,练习设计要多样化。可以学生出题,学生解决。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5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在教研活动开始之前,我想代表我们组的全体数学教师说两句。
其实,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在教研方面都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各有所长。今天我们组的教研活动不敢称之为展示,只能说这是一次常态的教研活动吧!
积极进取,求真务实是我组一直以来的工作作风。本着这个原则,我们愿将一次朴朴实实、原汁原味的教研活动呈现。不求形式多样,但求扎实有效;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亮点凸显。希望我们的这次教研活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经安中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请各位老师来看大屏幕,对于去括号我想大家并不陌生,那么下面先请大家完成一组题目,谁愿意回答请举手,四个题目完成后,追问回答的老师:你是如何去括号的?依据了什么?
大家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们七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今年我校又组织了教师素质大赛,经数学组全体教师商定,我们七年级三位数学老师对《去括号》这节课进行同课异构,《去括号》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本节课的学习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看一下教材内容的电子版,教材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的,这个问题是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带有括号的式子,接下来就是需要对该式子去括号化简,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三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了不同风格的,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三种设计:
三种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新知探究”环节,为了方便对比,我将三节课在探究环节印了一份材料,大家可以看投影也可以看手中的材料,首先我们先来看于老师的设计:她从学生最熟悉的数开始探究,利用数式同性,将数变成字母,从括号前是正号到括号前是负号,一步一步,环环相扣,为学生探究去括号法则和符号变化规律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接着大家看到的是秋玲老师的设计:她主要是利用乘法分配律从括号前是正负1的情况开始探究先得到这种情况下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化规律,然后进而探究括号前是正因数和负因数的情况,由易到难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一个设计是我的设计:通过学生对数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师将数转化为字母,通过类比教学由学生去交流讨论去括号前后项数的变化以及各项符号的变化。
正是由于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才使的我们的课堂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三位教师讲完课,我们在这三个半进行了一次考察,测验主要包含10各小题,每题10分,我们将这次的成绩计表也出示一下,通过数据我们进行了思考,我想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的不同,因此我们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定位《同课异构,精彩纷呈——议代数法则课的有效设计》,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堂诊断、问题深究,结合三位教师的课堂实际以及不同的,请组内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诊断我们的课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请爱军老师发言。
爱军老师从课堂导入环节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策略,接下来请宝印老师从课堂探究环节来进行诊断。
小明老师又不同于前面两位老师的看法,下面我们听一听她的看法。
组内教师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三节课进行评课诊断,每个人的课堂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是真实的,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通过我们的思维碰撞,相互讨论,我们数学课中像这种法则课如何设计才更有效呢?下面由我们组的薛淑娜老师来
这么短的时间,大家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在以后的数学课的法则课例中我们要践行有效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这样我们,我们的教会越来越轻松,学生也会越学越快乐!
好!今天的教研活动到此结束!
下面请秀娟老师对我们这次教研活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6各位理事、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是来自x市x区的数学老师。我的论文主题是:山区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3年大学毕业后我便一直在山区学校担任数学教学,对山区学校的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山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基储家庭条件、家长素质、社会环境与城市学校相比较,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两者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因而山区农村人员不再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外出能轻轻松松地找到工作。相反,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位而待业在家。这让山区农村不再以“读书跳农门”为目的的很大一部分人误以为从此“读书无用”,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很多家长和学生便失去了求学的源动力。通过近些年从家访中了解到,在山区孩子的家长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搞好学习,多学点知识;约三之一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任其自然;还有三分之一的家长从内心深处就不希望他们的孩子一心放在学习上,后怕孩子升学对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外出打工,为自己减轻负担。
山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均衡。比如,我所在的乡镇,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地广人希全乡一个年级不足130个学生,因为相互分隔很远,交通又不方便,除了在乡镇中心开设两个班外,不得不在另两个地方各开一班。资源不能很好地整合,设施陈旧落后。我们学校的校舍也是在中国石化的援助下才新建了一栋教学楼,而教师和学生宿舍还都是在破旧的房子中。也是在xx年搬入新教学楼后才有了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要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老师们必须事先调配好,这也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近年来,生源在快速地递减,教师队伍也就只有让其自然递减,没有增加新生师资力量的机会,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全校三个年级六个班,连同管理人员在内,共22个教师,30岁以下的只有2人,其余的都在35岁以上,其中45岁以上的9人,占总数的41%,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可以说,这样的年龄结构是严重青黄不接的,学校也因此缺少足够的活力。再者,由于早期山区学校没有电脑设备,使得很多年龄大一些的教师至今还不能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
山区学校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新事物,知识面与生活条件均不可与城市孩子相提并论。很多学生对火车、高速公路等许许多多的山外事物缺泛感性认知基矗学生大多离校远,而学校的住宿条件又只能让很少数的非寄宿不可的学生在校住宿。有些离校远一些的学生,早上6点钟起床生火做饭,7点以前上路,冬天时要打着手电筒出门,8点钟赶到学校时已是正式上课时间。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只有压缩中午休息时间,以便下午早点放学好让他们早点回家。特别是有些留守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年龄,便要一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边还要替父母照顾好年迈的爷爷奶奶,这不仅在成长中缺少关爱,也会影响学习。
种种问题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具体反映。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当然不可以一味地埋怨,而应积极地寻找对策与方法,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在山区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探索教育教学之路和化解疑难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
首先做到:主动亲近学生,适时个别辅导。山区学生大多胆小,怕见老师,不大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心中的疑问。这需要教师先主动地找学生沟通,建立一种平等、可亲的关系,让学生乐意亲近自己。我教过的一个汪姓的学生,属单亲家庭,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家没有人监管,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身上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时,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为了帮助其搞好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我几乎天天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进行单独辅导,纠正他的一些不良行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这个学生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及时完成家庭作业,能主动接近老师,待同学友好,学习上有很大进步。
当学生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时,作为山区老师,也常常是主动“找上门去”与家长沟通,很难象城市学校那样家长主动了解孩子的情况。因此,作为山区老师,更需要拥有良好的心态。记得两年前,有位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一打听才知道,是他父亲常邀邻居来家打麻将,喧闹声影响其学习。为此,我曾登门做家长的工作,家长也因此受到感动而不再邀邻居来家打麻将,还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其次就是:淡化升学目标,强调实际应用。既然家长和学生中有许多人认为不能升学、数学没有实用性,“读书无用”,那么我们就应强调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品质和能力的作用,让家长和学生对数学课程有更深更高层次的认识。本人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都特别强调,对数学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而是通过学习数学这一过程,培养学生一种对事认真、细致的品质和提升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时,最易出的错误就是符号上出错,有时从上一行抄到下一行也会把“-”号漏抄。我便利用这一问题,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强调,我们不断地进行这种数学运算练习、矫正错误,不仅仅是解决学习数学的问题,而更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种对事认真、细致的品质,这种品质有利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数学中的许多解题方法、思维方式,在生活中也同样应用得到。让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数学的目的有更进一步的认知,而不是局限于学数学只是为了升学或解决简单的计算。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本人更多地注重山区的特点,多联系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基础进行教学。例如:学习七年级第三章油菜产量计算这一节时,我先询问几个学生这几年家中水稻、油菜的种植情况和产量问题,联系他们亲身经历的生活,激发兴趣,然后转入到课本例题,让大家通过解决课本例题的同时来掌握处理自身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时,本人便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选取的一些图片比如立交桥、民居建筑等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在图片筛选时,注意适当选取学生身边的实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山区老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应更多地注重山区的特点、克服困难,设法联系学生的感知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需要”而激发兴趣,令其由被动走向主动。我们也常说“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需要”而做到“我要学”,认为学有所用时,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当然希望学校的教学设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使其基本上能运用现代教育技进行教学。也希望能到外面参加一些培训学习,开拓视野。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爱山区孩子的成长。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7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感谢学校给我们师徒结对的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师徒结对的活动中,说是师傅老师,其实我个人觉得挺惭愧的,因为在平时的学习研讨中,我实在是谈不上多少指导,我和微微老师更多的应该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冯老师到我校虽然只有1年的时间,但她勤奋好学,在教学中肯钻研,肯动脑,上进心很强,遇到问题总要研究透彻为止,这种钻研很令我佩服。在平时,她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相应的教学过程及方法。课后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课余,她也经常翻阅各种学习资料,深入研究教法,主动听课,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及时的充电。冯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教师的引少而精,但干脆利落,富有感染力,学生们都很喜欢微微老师,班里的学习气氛活跃,成绩也不错。我想正是因为微微老师的这种认真负责、喜新厌旧的,才有了这堂课的精彩。
就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冯老师能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设计教学,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各个环节过渡自然,这节课下来,通过学生们的课堂反馈,我想学生们都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应用公式计算,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会归纳。
由于《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学习的,老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在推导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感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后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师生的有效对话中,感悟交流出3个要点:完全相同,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自然而然的归纳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在教学中,利用学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强求方法的统一,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活动后,让学生大胆地在台前展示,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观察,一目了然,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学到了数学知识。重点突出,也使难点突破巧妙。
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等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得出的结论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深刻。公式中的除以2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她借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去突破这一难点,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紧扣目标,教学效率高。
3、练习环节,由易到难,层次性强。
通过故事闯关的方式出示,增强了趣味性,而且她的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这样设计既有保底的基本知识,又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优、中、差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4、从整堂课的课堂结构来看,四学课堂的味道非常浓。独立学,合作学,反馈学,训练学四个环节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每一个环节都上出了味道。
5、关注学生习惯的培养。
我校今年申请了学生习惯培养的课题,从全校来说,每个班级、每位老师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习惯。纵观这节课,冯老师时刻关注着学生,无论是数学课上的习惯、学生的坐姿、写姿、学会倾听、回答问题说完整的话等等,老师都有关注,并及时做好反馈,真正将习惯培养落到了实处。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教师设计的习题偏多一些,可适当精简。在课堂上,如果时间不紧的话,教师还可以更大胆的放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8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
感谢环县教体局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感到万分荣幸。现在将我校数学教研工作和。
一、基本情况介绍
芦家湾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是由12名教师组成的集体。全组12名教师中有1名高级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有4名经验丰富而敬业的老教师,有8名年轻教师。老教师干劲足、热情高、教研氛围十分浓厚,年轻教师活泼有闯劲,观念新颖,素质出众,潜心教改,锐意进取。这些优势为我们组顺利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教研
我们教研组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具体措施是:①每周周三教研组组织一次理论学习的交流,或者是实验研究情况的交流。交流的题目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讨论如何强化小组交流的‘互动性’”等12次。②按学校规定我组12名教师每月读完同一本书,本期读的书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给教师的建议》、《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做不抱怨的教师》等,每位教师都有读书笔记,每期不少于8000字,读完每本书写不少于字的体会,然后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分享。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辑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也被他的所吸引,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向课堂要效率
我们数学组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教研活动中以“听课+交流+反思”的过程进行,通过上公开课——组织听课——讨论评议,每位教师每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5次并做详细记录,然后集体评课,充分做好交流活动,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形成互补、竞争、发展的新型协作关系。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我们也实行开门观课,这样更好的促使教师关注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教师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四、学校注重教研工作的常规管理和制度建设
芦家湾中心小学有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班子,他们结合外出培训学习和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出的有效经验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多研究、勤学习、多交流、常反思、细考核”。备课前做到多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做到勤学新的课改模式,勤学新的教学理论,勤学他人的教学亮点;多与校交流,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多与学生交流;常思考本节课的亮点有哪些,常思考学生的闪光点是什么,常思考课堂的改进之处在哪里,正如李镇西所说的“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的工作”,每节课后在上都写有反思;将考核工作做到具体、细化、有章可循。在赵校长的亲自指导下我校数学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五、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我校12位数学教师中,青年教师有8名,占了一大半。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学校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们的做法是:1、开展师徒结对,安排有经验、有特长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号召新教师主动向老教师学艺,多听课,多取经,多学习。2、安排教师学习取经。我们始终相信好老师肯定是好学生。近年来大多数教师都参加外出培训及络研修,他们满载而归,把培训分享给其他教师,并上示范课,把我校数学教研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六、教研活动与社团活动相得益彰
我校每周五组织一次社团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展了奥数组、珠心算组。对课堂内容学有余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踊跃的报了奥数组、珠心算组,这两组的人数约占我校学生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又分成四个班,由四名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辅导。奥数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培养自信;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珠心算是眼耳手口脑同时参与的计算活动,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感知力;我校社团活动中把这两组抓的较紧,看的较重,每周的经过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审查后教师方可进教室,负责这两组的四名教师备的很扎实、很充分。所以教研活动与社团活动相得益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前景
1、近年来,我校教研组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每个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制定每周集体研究讨论的题目,上交到教务处,经教务处审核同意后每学期必须按照计划开展教研工作。集体教研讨论的题目每位教师都要去研究思考,然后写出书面发言材料在教研活动中发言,供其他教师采纳。为了方便教师交流,我校设立了数学集体办公室,每位教师上班期间必须在集体办公室办公,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也方便大家的探讨。要让我校的教研工作真正的落在实处,服务于教学。
2、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
以前教研组工作普遍存在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汇报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给教师。现在教研组有自己的决策权,做到常检查、细检查,检查一次,就毫不留情面点名反馈通报一次,使问题得到及时整改。自从建立反馈机制后每位教师教学工作中不敷衍了事,不随心所欲,认真钻研,更杜绝了问题的出现。
3、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构建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和促使自我完善。通过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由老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课堂教学实效性增强。我组每位教师根据多年积累的“小组”经验,在实施新课程的下构建了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4—6人,编组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活动。我们认为小组活动不是一个形式,而应成为合作互助的学习型组织,应有构建目的、组织方式、组长职责、组员责任,做到帮助组员扬长补短,对组员个体问题实行结对子帮教。
总之,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究、创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买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的肯定,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谢谢大家!
数学教研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篇9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伴着时间这匆匆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x年的教学研究周,x年,很多地区将它看作是有效教学年,我想此时我们相聚在东苑小学开展着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上午我们听了两节课,分别是人教版三上、四上数学广角的内容,这是人教版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也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看过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其实这一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奥数,以前的教学只针对个别优等生,而现在却要面向全班学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思维挑战的课题,是一个新的探索。它展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具体数学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数学方法,形成数学素养。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亲历方法的形成过程呢?在这儿我们就这样一个具体内容在研读教材的思路和策略上作了粗浅的尝试和探索。
教师用书,不难发现上面的教学建议是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学习方式大多是采用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把这类课当作是活动课,归在综合实践运用这一领域,因此我们首先作了一个归类工作,明晰了数学广角在课标中的地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数学广角的内容都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规律”。(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同时我们还对分布在几册教材里的相关和相近内容作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说关于排列组合的知识是分布在二上和三上两册教材完成,理解了该内容的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提高自己使用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极大限度的避免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看到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已经很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图中了相关的问题信息,不仅显示“教什么、学什么”,而且了“怎么教、怎么学”的思路,并为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教材中的教学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策略呢?教材呈现方式只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教学方式,开始我们的老师在上这节课时也只是把它当作问题来教,只是注重引导学生说出问题,把解决课本上的具体问题当作教学目标,其实它应该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应该给学生一种,让它们生长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的是运筹和对策论方法。其中例1是烙饼问题,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充分利用资源(锅要充分利用,尽量不空着),例2是沏茶问题,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在实际备课中我们发现例1的教学难度比例2大,因为例2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如果将两例题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容量又太大,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选择了先单独教学其中的例2,上午的第二节课就是围绕例2展开教学的。听完这节课,我的感受是: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常态和朴实的课。这节课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在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他们在课堂上是专注和投入的,感受到优化的过程和优化带来的好处,学生在操作后的交流中说到:我忙着思维都来不及写了;请允许我说出来等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实和鲜活的,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课始老师选择了课本上的主题图,但并没有立即提出活动课题,怎样呈现?教材是静态的,因此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说一段话,语文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数学学习源头活水,在这儿语言文作为载体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接着又问要想喝茶需要哪几道工序?此时学生调用生活经验,将心思集中到课堂生活中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继续追问:那你们能估一估每道工序大概会用几分钟吗?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育的智慧,这一个小细节就是借助“估”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还生活面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时时处处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许多常量,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但在这儿教师的语言有些贫乏,未能真正起到表扬的作用。大多数学生估的非常接近准确值,虽然学生自己说是猜,但这并不是盲目地猜,也是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但老师只是说你们和我想的都一样了,在这儿老师可以这样:你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追问: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问题层层递进,操作活动拾级而上,这个问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相当熟悉,同时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情境,而且他们已经具备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吸引住了,探索新知的情感被激活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摆放学习材料,借助流程图使问题的结构更清晰,流程图是一个学习策略,教师结合寻找最佳展示了学生探索活动的过程。
在这儿我想和大家说一个小插曲:这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当时在第二次试教时,例1的教学中老师采用的都是四人一小组用学习材料摆一摆,合作交流,当时的想法是让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拓展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两次的试教中上课的老师在巡视中发现经过这样的交流后只出现了一种,而且只是最优,但我们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中寻找最优的,体会优化的。有对比才能更好地体会优化,只有一种怎么谈得上体会优化?于是我们进行了预设,如果在第三次磨课中还是只出现了一种,那么上课老师自己出示另一种让学生们进行对比从而体会优化,第三次磨课中我们按预设正常进行。课后我们开展了讨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何时介入,那应该是以个人思考为前提,一般当出现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采用。为什么只出现一种而且是最优,我们的思考是因为生活经验比较欠缺或数学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在与同组伙伴的交流中得到启示,所以可能未出现老师想要的第二种,但应该说在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最优上小组内学生达成了共识,这种合作交流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在例1教学中改变学生活动方式,多安排了一些小组,同桌两人一小组,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如果还只是出现一种,那就证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比我们教师预想的要多,当然我们只能根据学生实际来组织教学,由老师直接出示另一种进行对比,并运用数学思维为选择的进行合理的阐述,今天的课堂就出现了我们预想的2种不同的。但这时有一个同学还有不同的,可惜老师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表述清楚,而只是简单地认为他说的和第二种相同,其实不尽然,因为在试教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学生可能认为洗水壶(1分钟)和找茶叶(1分钟)能够同时进行,在这儿要让学生理解虽然这两道工序所用时间相同,但还要考虑到能不能优化的问题?优化过程不是仅仅展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就行了,而是比较方法之后,思考:能不能优化?怎样优化?所以老师应该让这个学生大胆地、完整地说己真实的思维过程。
习题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选用了一个与例题匹配的基本题(教材上练习第2题),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再次进入课堂,使数学有了亲近性和现实性,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客观世界,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很好地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
当然在这儿同样只出现了一种最优没有凸显出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策略的展现、对比和调整,也可以说这样的话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我想我们应该尊重课堂事实,我们的理解是在数学学习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学生在例1的教学后已经产生了初步的运筹,所以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直接用生活的眼光去选择了最佳策略,课上我们也听到了学生的回答(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最多的事情),那么在这儿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和。但建议老师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然后教师诉诸生活找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课堂上学生说的很精彩:吃饭时可以听磁带;洗衣机洗衣服时可以拖地等等),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变成为了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学习和生活、学会学习和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最后教师安排了一道变式题,与例题不是完全匹配的,起到加深理解新知识的作用,此时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该说此时的合作交流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充分展示自己,陈述自己的想法。但第一种最好让学生说清楚,因为流程图上只看到爸爸取文件的路线,其实妈妈的购物时间是含在爸爸取文件的时间当中,妈妈只需在超市门口等1分钟,要结合算式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所用时间。总之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很高,这都表明他们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乐趣。
现在情感目标的实施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但常常会有游离于外的感觉。本节课课尾充满诗意,教师选择了切合教学内容的文材料: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教师入情入境的话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节约宝贵的时间,让我们留住时间那匆匆的脚步吧!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知生情,最终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丰满而深刻,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育无痕,我想这就是数学的文化价值所在吧。
既然是研究课,那自然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时一个共同的问题:练习设计缺少层次感,挖得深,有没有必要呢?对个别学生来说,最基本的都难以理解;但对另个别学生来说,却想学得更多些。关键是,在四、五十人的课堂内,如何使他们都有满足、成功感?当然上午两节课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困惑。
应该说磨课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智慧的过程,我们享受这个过程,在这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都在成长,我---教研员也在成长,所以最后我想说如果今天的您能走进我们的课堂,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那将是我们最好的期盼。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也非常希望在座的老师们能就这个话题继续展开交流。谢谢!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备课中心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