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典礼

时间:2023-05-18 20:15:12 作者:实用文档 字数:102918字

范文小一网整理北大毕业典礼,旨在帮助更多人解决教学困扰,文章仅供参考,具体需要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相关文章北大毕业典礼吧。

北大毕业典礼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

老师们,同学们,亲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20xx级硕士生张恒,非常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过去的六年里,我曾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我们系的毕业典礼当中,但从未对毕业这件事本身有过什么深刻的思考和体会,而更多地是在思索如何办好这场仪式,留给所有毕业生们一段更美好的回忆。如今,我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关口,当面对离别时,我意识到除了依恋与不舍,感恩与惭愧,还有着些许的收获和感想,所以,在毕业典礼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节点上,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八年来在北大社会学的收获。

首先,八年的时光教会了我去正视失败。失败固然苦涩,但对这种苦涩的体悟却也标明了每件事物对于自己的分量,从而知道了哪些应当果断放弃,哪些值得更加坚定的追寻。

刚进入北大的我们有一点什通的,身披天之骄子光环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来到这里之前,走着家人为自己殚精竭虑铺好的路,顺风顺水。因为早已有人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所以从不必去探寻心之所向,也未曾尝过失败的滋味。这种荣耀固然激励了我们不断前进,却也让我们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背负的很多,想要的很多,在负重前行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因为前方每条路的尽头都殊明,早已习惯了获得的我们哪条都不愿意放弃。而失败恰恰成为了此时的良药。对一样东西求而不得,很疼,但正是在对这种疼痛的体悟中我们知道了自己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失败因此帮我们找到了自己最为珍重的那个部分,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不再迷茫。所以,失败带来成长这句话虽然看起来鸡汤满满,但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自己的每次成长与蜕变都确实是在品尝失败中完成的。八年里,有无数的师长、同窗帮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很感激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你们的帮助和见证。

其次,我学会了接纳自己。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接受自己的优点很容易,承认自己不行却很难。所谓接纳自己,便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既不沾沾自喜于一时的成绩,也不在同他人的比较中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在北大,我们会遇到很多牛人,他们有的是学术精英,论文发表捷报频传;有的创意满满且执行力强,年纪轻轻便实现了人生的财务自由;有的精通人情世故,求职路上一片坦途,收割offer直到手软。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貌似平凡的大部分人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失去信心,自怨自艾。但我们始终应当记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与世界,他人所谓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我们自身的缺点也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幸福和理想。北大多年来的教育告诉我们,一位年入百万的商界精英对社会、对自己的价值未必比一位清贫的乡村教师来得更高,貌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也不是社会学所推崇的追求对象。因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去怀疑自己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每个人所拥有、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境遇所造就的,无法复制的同时更加无可取代。所以,不必抬高别人,也无需贬低自己,我们只需要毫不怀疑,充满信心。

第三,理解他人。每个人无法作为孤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在必然与他人产生联系的前提下,如何去理解他们就显得格外重要。

理解他人梳穿社会学始终的问题,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难,我认为是因为一己之力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太过不值一提。正如旧寨村的村民理解不了为什么来自北京的大学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我们也一样难以理解他们的坚持和追求。当我们用自己固有的逻辑与价值观去解读其他人的行为,未免会让这个世界显得千篇一律,用社会学的话说这是用理论裁剪现实。所以,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得出的永远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很庆幸,几年来所经历的光怪陆离和社会学的教导让我远离了由狭隘的偏见所带来的傲慢,在不断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保持敬畏和好奇。

正视失败、接纳自己、理解他人这三个收获,究其根本讨论的无非是反思二字,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世界。在求职过程中,社会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我们的优势,然而它却给予了我们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时时思考,处处警醒,这又何尝不是一生的收获和优势。人生中会有很多容易失去自我的时刻,这些时候要保持头脑的清醒颇为不易。八年北大社会学的经历无疑给予了我平静地面对这些时刻的勇气——尽管最终决定人生高度的大概还是能力和意志,但至少反思能让我们对此生了无遗憾。在此,我也祝愿我们大家,出走半生,仍是少年。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硕士毕业生向北大、向社会学系的培养表示感谢,对北大而言,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但对我们而言,在这里的几年时光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未来的人生,社会学系将永远与我们相伴。最后,祝大家毕业快乐!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谢谢!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2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来宾:

大家好!首先祝贺20xx届的同学们能够完成在社会学系的学习,顺利毕业。恭喜你们!

你们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熟悉了社会学的方方面面。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也许已经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们再谈谈社会学是什么,一种也许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的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我想从孔德谈起。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孔德是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造者,他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但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晚年,孔德把实证的社会学的目标看作是建立一种“人的宗教”。这种宗教,孔德明确的说,“以爱为原则”。可以说,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广泛连结、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所以你看,社会学,其实是一门关于爱的科学。我们所学习的,其实守于爱的知识。

也许你会问,爱需要学习,需要知识,甚至需要一门学科吗?爱不是一种个人的感情、一种自然发生的欲望、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吗?我们只要跟随自己的感觉,followyourheart,不就足够了吗?

但是爱并不简单。关于爱的本性、爱的行动、爱的目标,有种着种种的误解和误区。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它们常常被误解为爱。因为它们常常体现为对于欲望对象的一种渴望、希望和对象发生一种联系,甚至结为一体。比如我现在口渴了,我看见这杯水,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和它发生一种关系,并结为一体。这是爱吗?(在这种结合为一体中,我消灭了对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满足我的目的。这不是爱。)

真正的爱,不是将所爱的对象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

将所爱者作为目的,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帮助所爱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达成他的目标、获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希望我们所爱的对象拥有完全的主体性、和完全的自由。因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主体才能有意义的去追求善、设定目标、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爱有着一种独特的标志:它意愿着所爱对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这种自由,不渴望征服对方,不渴望对方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于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爱。为此,它要为对方争取自由,并宁愿以勇气和坚毅去承担这种自由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样去爱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这样去爱许许多多的人,爱每一个人,爱众生。爱虽然往往在一个特殊的时空,针对一个特殊的对象发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个世界。爱渴望成为普遍的;或者说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纯粹的成为它自身。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爱身边的恋人,我们爱自己的朋友。但是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爱更多的人,爱陌生人,爱每一颗灵魂,爱整个世界,我们才真正触及了纯粹之爱的核心。在这里,爱不再以被爱者的某些特性为条件,而真正成为无条件的对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这时,我们才接近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地。

这样的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为日常、切近、和具体的行动。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妇之爱是具体的。朋友间的友爱是具体的。邻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是具体的。在公益组织中,帮助弱势者和贫困者,是具体的。在职业团体中,与其他的劳动者团结互助,是具体的。在社交媒体上帮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发出声音,是具体的。在这千千万万具体而微的行动中,我们与他人建立着联系,我们把他人作为目的,我们意愿着他们的善和他们的自由——我们在爱着。这种爱是困难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认为,它是通往个体和普遍幸福的真实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个半世纪前,它拯救过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孤寂的灵魂,当他梦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爱。

愿你们怀有这社会学的梦想。祝福你们!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3

各位老师、家长和来宾,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20xx级本科生袁琳。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代表20xx级本科生分享我们的毕业感言。

相信不只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曾经被追问过“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找到确切的答案,然而今天站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的脑海里交织着自我与他人、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若想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全部囊括,这势必是一份“大而无当”的粗糙答卷。所以在今天,我想仅仅是从个体的角度,谈一谈这四年里的感触与收获。回首短暂的四年光阴,我想,社会学系带给我的可以用“为学做人”四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为学”。四年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收集和分析数据与经验事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从实求知”的行动原则。文字和数值本没有生命,而社会学人的“田野”赋予他们血:去观察、去体验、去倾听多方言说,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又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去回溯、去梳理、去考证事实脉络,既要看到阳光下的故事,又要发掘地下繁杂交错的根。在研究的过程中,设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而自我与世界也在不断地达成和解,我们就像是拼拼图的孩子,每多找到一块,对社会的审视和理解就更深一分。社会学赋予我们洞察力,也要求我们“知行合一”。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愤世嫉俗”到“不只是愤世嫉俗”,我们的关注点从“发现问题”转移到“剖析和解决问题”,从“结果”转移到“原因”和“动机”,社会学是一门实用的、实在的学问,它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干瘪的方法,而是成熟的思考方式与处事原则。

再者是“做人”。四年最为纯粹的为学生涯告一段落,在这场仪式结束后,我们不再仅仅是一名学生,首先是儿女、公民,未来还会成为妻子、丈夫和父母,肩上会有更重的责任,人生会成为更加广阔的田野。我们在社会学系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将不仅用于武装头脑,那些我们所崇尚的价值、信念与理想都将熔铸在血脉中,拓宽我们的眼界、锤炼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在信息和意见被筹谋裹挟的时代,谦卑务实是一种本领:不妄谈、不虚言,不偏狭、不盲从。社会学教会我们探寻规律,也向我们原本地呈现出研究的局限;它赋予我们宏大的胸怀气度,也教会我们甘于朴素和坦然。未来无法预测,但无论我们是否达到他人口中“成功”的标准,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情,保持终身学习和时刻反思的习惯都将会是社会学带给我们的财富。在个体日益“原子化”的时代,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是教育体系顶层资源的受益者,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拥有“同理心”,对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将有助于帮我们排除自身的限制和盲点,永不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总而言之,社会学系的教育从不局限于书本和体制,它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试错的勇气;它使我们学会消化焦虑、直面失败,始终保持挑战者的姿态;它使我们永葆热情与好奇心,拥有充满乐趣的鲜活生命......我想这些就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吧。

四年的本科时光短暂而奢侈,为读书报告奋战至黎明、一·二九排练摸黑洗漱、寝室里彻夜长谈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这些都会成为回忆中最深刻的烙印,是我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最后,我想代表全体毕业生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家人们的支持。也祝愿无论是继续在学术田野上坚守,还是在职场中拼搏的每一位毕业生,在走出象牙塔摸爬滚打多年后,还能保有一份社会学人的纯粹,为好学,做好人。愿我们都拥有光明的前程!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

下午好!

我是周福波,09级本科13级硕士,20xx年毕业后通过广西党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项目,到广西人社厅人事处工作,20xx年3月至今,我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任务是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

毕业三周年,感谢系里给我机会回到母校、回到这个园子,既欣喜又惶恐。欣喜之处,就像在外流浪三年才回家的游子,当年园子里的种种历历在目。惶恐在于,作为刚毕业进入社会三年的新人,站在这个台上,有什么资格和资历和大家分享以及分享什么。我考虑了很久,觉得还是结合第一书记的工作,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以及感受。

第一个故事:家庭纠纷第一书记也要管。

去年,我刚驻村工作不久的一天晚上10点多,一位老党员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女的在他家闹死闹活,威胁要拿孙子喝毒药,让村委去处理,不然会出人命。我先打电话给包片村干部了解情况,然后赶紧赶过去。到现场后,发现一个披头散发的女的坐在老党员家门口,两个小孩坐在旁边。进门后,家里两个老人气色很不好,老党员说门口这女的早上就来了,在门口绝食一天了不愿意走,也不给小孩吃饭,大吵大闹,声称不给钱就死在门口。原来这是老党员家已经离婚了的儿媳妇,协议离婚后两个小孩都给女方抚养,男方每个月按时打抚养费,但这两个月迟迟没打钱,所以带着两个小孩来讨说法,要求一次性给20万付清抚养费。老党员认为这个女的就是来骗钱的,坚决不给钱,这次给了钱下次还会来,而且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大家都说这女的精神有点问题,看到她披头散发,刚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但还誓足了劲,走到她旁边坐下,自我介绍了一下,问她老家哪里的、要不要吃点东西,从她老家聊起,她和她老公结婚、老公坐牢出事,她自己带两个小孩如何辛苦,到双方协议离婚。她也看到我态度真诚,这么详细了解事情经过,表示愿意协商解决,同意带小孩离开,维持离婚协议,但男方必须保证按时打抚养费。事情顺利解决。

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不仅只管基层党建,全村所有事物都和第一书记有关,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也是全村第一责任人。第一书记这个身份承载的使命,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和担当让我成长为全村的“当家人”而不是简单的“过客”。

第二个故事:扶贫难,扶志更难。

去年10月,村里有人申请贫困户,我带工作队到家中了解情况,根据广西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程序进行打分,家庭2口人,一个母亲和儿子,母亲61岁儿子28岁,无大病慢性病,住房简易装修,儿子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无特殊困难。打分后得85分。按照广西标准,72分及以下才可能评为贫困户。第二天晚上10点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怒气冲冲说,这么困难的家庭怎么可能得85分,自己在上面关系很硬,要带广西和南宁电视台记者来曝光我,让我第一书记下台滚蛋。我一开始有点懵,没头没脑地被骂了一顿,问清楚了对方的身份,原来是昨天识别打分那家的二叔,在南宁做生意。他表示,屯里好多家里有彩电、有冰箱的都是贫困户,那家什么都没有怎么不得贫困户。我把广西贫困户识别的政策解释了一遍,他还是不太满意,最后撂下话,如果两天内他侄子家不得贫困户,就让我下台。我说,作为第一书记,按照政策办事,一视同仁,欢迎你带记者下来监督,我会对照政策解释清楚,当然现在还是分数公示期,有人提出异议,按照规定工作队还会入户核实,你通知你信得过的群众代表,明天中午在你侄子家等我们。第二天,我又带工作队到屯里,对照识别打分表一一和群众代表核对,再次解释政策,对方终于表示理解,对我的工作态度也表示认可。

基层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也是思想工作。扶贫的任务在于落实好上级的各项政策,真扶贫,扶真贫。真正困难在于如何扶志,让真正贫困的群众奋发图强,让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理解政策,不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不仅严格执行政策,有时还需要运用地方性知识。

结合这两个故事,我给大家分享两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作为北大人、社会学人,要始终铭记母校教导我“家国天下”“心系社会”的初心。我来自贵州遵义的农村,西部养育了我,北大培养了我,回到西部工作,正是回到社会之中。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即将走向海角天涯,我相信,大家不管在什么岗位,发挥田野调研时的风范,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田埂;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用心用情,都能发光发热。即使平平淡淡,亦不负初心。

第二点体会:坦坦荡荡做人,公平公正做事,自然会赢得认可。刚到村里,大家见我是个小年轻,很多人都嘀咕这个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估计做不得什么事,越是这样,我越是下定决心做好。驻村以来,我走遍了全村15个屯884户,加入了村里各大微信群,努力学习壮话,和大家成为朋友,村委“不争第一,不做倒数第一”的心态转变为争先创优的氛围,壮大3个传统产业,开拓3个新产业,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到去年底收入12万元,去年贫困户脱贫67户308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16.4%下降到年底7.35%,今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达到整村脱贫摘帽标准。大家看到我吃住在村,一心一意做实事,对我的态度,也从原先的怀疑,逐渐接纳,转变为现在的认可。我相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你们,坦荡做人,扎实做事,亦能成为社会的宠儿。

当我双脚踏进田地里,和贫困户一起插秧,双腿沾满泥水和爬满蚂蟥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田野”。“田野”是我们的专业名词,我们把到基层去做调查研究叫做田野工作。同时,田野也抒袤的山川土地,孕育万物。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

唠叨太久,如有不妥,还望海涵。欢迎大家到广西工作和旅游,来广西一定联系我!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毕业生们前程顺利!谢谢!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5

非常荣幸接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邀请,等候这个邀请很久了。一直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回到母系,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我的老师们表示感谢。今天在座的,只有张静老师参加过我的硕士论文答辩,记得那一天是大雨,您是拎着靴子进的答辩教室。周飞舟老师答辩的时候天气好得多,但是到了答辩的时间,没办法打开门,是我从隔壁办公室跳窗户打开了门。今天看到这么庄严隆重的毕业典礼,我非常激动,今天社会学系是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院系,我想这是我们老师和同学这么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我个人,如果我没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我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学者,追求自己喜爱的学术事业,但是可能我没机会了解,学者首先是一个老师,把学术一代代的努力传递给学生。我有机会知道这一点,来源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

我们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时候,系里那时候还是王思斌老师、杨善华老师、孙立平老师、程为敏老师、谢立中老师、刚刚回来的张静老师,他们都刚刚开始带学生。还有王汉生老师,我希望您能听见,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们今天努力想做一个好的老师,只是想努力做到社会学系当年教我们的那些老师曾经做到的,传承学术的精神,对生活的理解,像当年他们传达给我们一样,传达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能够使这些老师、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能够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可能是非常简单,也许是偶然的一个原因。我想谈到我住过的那间宿舍,46号楼1074。1993级,因为北京大学没有应届毕业生,全班15位学生,招来了全国各高校的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四位研究生同学在这间宿舍中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北京大学的传统和老师的教诲是通过我们宿舍的生活这个小小的棱镜折射到我们身上,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我第一个结识的是李康。在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他就给我写了一封充满理想主义的信。信里边大部分内容现在我都忘了,因为非常的长,我只记得结尾的时候李康说,“让我貌同在清贫中坚守对学术的理想”,我记得我的回答比较无趣,我希望能够坚守学术的理想,但是学术生活不一定就是清贫的。事实证明,我是比李康更好的社会学家(笑)。今天我们的学术机构,或者是我们的大学,或许有别的困难,各种严苛的制度考评和项目管理等等,但是它已经很难说是“清贫”的。但我对李康的这句话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现在的同学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的教师生活状况。曾在社会学系任教的孙立平老师曾经在那个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用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的工资单来描述大学老师的收入。一位老师辛勤工作一个月,他的收入相当于五千张复印纸。

那时候的大学和现在非常不同。今天大学有很多的资源,但是回想起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三年,虽然谈不上清贫,但是却比较简单。我们宿舍有一位朋友,他毕业之后直接进了公司,每个周末的时候来我们宿舍玩。有一次一起逛书店,他说了一句令我们震惊的话,他说我现在买书已经不看价钱了,当时我们都非常景仰的看着他(笑)。要知道我们每年的一个大的节日,就是琉璃厂书市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谁能在那里淘到最好最便宜的书,李康往往是第一个背包启程的人。买到好书没什么了不起,关键要买得便宜,能买到统一书号的书,那才是本事。这些最简单的快乐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许十分忙乱,但也足够简单。可能学术界非常的复杂,但是学术还是最简单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从李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没想到周飞舟会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为好像我们各方面都差别很大。我印象里他的社会学方法水平很高。方法是所有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的噩梦,周飞舟老师应该是我们那一届的第一名。我和他在分数上很接近,但是一入学就发现差距非常大。我记得我们上的课是卢淑华老师的高级社会统计,没有周飞舟同学的帮助,大概我们中有许多人很难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那时候周飞舟老师比较喜欢奥斯汀,当时我觉得奥斯汀太无聊了,都是家长里短的东西,我喜欢《堂吉诃德》这样有趣的作品。事实证明,周飞舟老师的兴趣指引了我后来的读书和学习。但或许影响我最大的是周老师的为人。我们是从那一年起一起参与《研究生学刊》的工作,这份不起眼的杂志培养了北大许多重要学者。这份杂志当时是著名北大学生贺照田主办的,但是主要干活的是周飞舟老师和另外一位朋友,后来他到了三联书店工作。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效率都非常低,每次都是慢慢悠悠走一个小时,再谈一小时,才开始工作,但杂志琐琐碎碎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以这种低下的效率完成。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了不起的理念,但主要工作都是谈理念。我从周飞舟那里学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念通过做事变成现实,这一点,直到今天对我自己来说,仍是要学习的。

我们宿舍的第四个人是大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王俊敏老师。不光是我叫他大哥,我的导师杨善华老师也管他叫大哥,“大哥”已经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我经常想,他和我们年龄差别比较大,46号楼1074是一个非常热闹而混乱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随时可能走进这个宿舍,吃饭的时候,晚上聊天的时候。但是大哥往往在旁边非常安静地听着。他的正直、善良和勇气一直是我对研究生生活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与李康和周飞舟老师后来有许多学术上的合作,一起翻译过西方社会学的著作,共同写过社会学的文章,今天仍在和这些老师一起办跨学科的项目。但今天在回忆的时候,和这间宿舍,和我的研究生生活连在的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哥。他的领域或许不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但是他非常宽容地听我们深夜聊天到很晚。大哥和李康睡眠不是很好。每次我们聊完了就呼呼大睡,李康的暴力解决方法是去未名湖溜一圈回来再睡,或者不睡,大哥就是静静等着我们声音消失以后才慢慢找到入睡的节奏。我们在社会学,在哲学学了很多的道理,我们对人生有太多的理解,但是这些道理却很少真地决定我们怎么做,只会给我们这么做找到更多的理由。所以社会学家很少做错事,因为当他做错事了,他总能找到错误的道理来支持他(笑)。我跟大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有的道理应该帮助改变我们自己,敢于承认我们的错误,然后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刚才看同学们做的田野日记的话剧,非常感动。我个人以研究理论为主,我也曾经去做过田野,田野对我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经历。就像46楼的宿舍一样,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如果没有这间宿舍中的经历,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孤独的学者,但在这个宿舍里,我们挑战了彼此的见识,伤害了彼此的自尊,甚至最终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计划,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你们的田野一样,生活并不只是一些道理,还有一些我们必须担当和直面的责任。我想我和大家一样,我今天穿的衣服和毕业的学生不一样,我已经毕业太久了,也不像在座的老师。我在这里永远是社会学的学生,我学到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学者,而首先是一个教师,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公民。如何能够担负这样的一个责任,不仅仅有学术中的无形的学院,还有一个个寝室,未来大家将会组建的家庭,即将进入的单位,这样的有形的学院。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人生不是一个实验,人生没有你旁观的地方,我们希望把我们从田野中学到的,把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投入到我们唯一的人生当中。这是我从北大社会学学到的东西。

谢谢各位!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师长,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很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来见证同学们生命中这个重要的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作为师兄,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迈向人生新的征程。

我一直都不擅长做计划或总结,不论是争分夺秒地努力进步,还是玩游戏到昏天黑地,都与计划总结没什么关系。在接到校友总会邀请的时候,我反复想:对于你们即将面对的事业选择和人生道路,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些什么?

20xx年前的今天,我也和你们一样,刚刚结束在高性能所的研究生学业,准备进入搜狐工作。在更早的20xx年前,我就很幸运地以兼职学生的身份,登上互联网这条大船,门户、web2.0、移动互联网……经历了它的全程发展。到今天,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和时间做朋友。

我经常被人问一个问题:“你有痛苦的时候吗?”在他们看来,我的人生非常光鲜,公司做得很顺,而且在学校读书期间一直是学霸,初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成都七中,高中是保送,大学是特招,研究生也是保送,兼职到搜狐工作,毕业后直接进入搜狐,一路没有做出更多的选择,所以有人说我经历上很漂亮。

然而我也有不顺的时候,经历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先来说学渣的经历。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每到新环境就会特别不适应,全面搞不定学业,需要很长时间去努力。初中我是第一名考到成都七中的,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41名,我们班大概45个人,倒数第五;高一第一次化学模拟考试就不及格;大学第一学期考到第28名,倒数第四。另一个特点是,让我去做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完全是无感的。我偏科,数理化很好,但是政治、历史和英语是弱项。我记得中学会考前有七天半的时间来复习,我花了七天的时间去背政治,半天时间背历史,实在不知道怎么应对考试,到现在我还记得有一个题目叫“为什么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好?”那时对我来讲就是天书,直到大学才慢慢弄明白。

拿这个开头,是想告诉大家,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些需要努力去克服的“痛苦”时期,重要的是你如何应对它,是坚持还是放弃,决定了你的未来。今天大家正准备迈向社会,我想分享两段我毕业后的经历。

第一个故事是做搜狗这个产品,这在我人生中到现在还是最艰难的一段日子。20xx年我刚研究生毕业,在搜狐从兼职转成全职,接到了老板的任务:“给你六个人头咱们把百度灭掉。”搜狐的搜索业务原来是用的百度的服务,但是搜索引擎当时是互联网的核心入口,无论如何也得抓住。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我技术很好就接了这个活。

我知道六个人不够,就跟老板说,我们能不能把每个人薪水降一半招十二个人,到清华招兼职的学生,变成一个新的起步。老板同意了。于是我在宿舍里挨家挨户地说服,在水木的BBS上发招人贴,在清华西门大设西瓜宴,20xx年很多同学毕业,我还开着自己的捷达帮他们搬家。早期我招募的12个兼职员工,都是清华计算机系国家集训队的队员,是最精英的特种。

我们在办公室里搭了行军床,没日没夜没有周末,除了吃饭睡觉便胜作,每天只睡四小时,常常倒在办公室地板上就睡着了,一行行代码都是自己写的。十一个月后,我们的搜索引擎上线了,用不足别人二十分之一的人员和资源,做到了他们两三年才做到的事情。

然而搜索引擎我们一直没有什么市场,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们发展的速度比百度慢,薪水很低,到了20xx年品牌急剧滑落,士气涣散。

我后来想想,当时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说:“在破坏性技术刚刚出现时,率先进入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将赢得巨大的回报,并建立起明显的先发优势。”百度起步是在20xx年,20xx年就已经上市,20xx年那会已经如日中天,我们的起步落后得不是一星半点。

但是在20xx年我们扳过来了,这个突破性的产品叫搜狗输入法。

有个叫马占凯的汽车机修工,他发现输入法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为华军、天空这些下载站有很多人会下载输入法,它是中国人必用的产品;此外输入法有痛点,总有词打不出来,当时他发现百度搜索引擎里面敲拼音的时候一回车,这个拼音显示出汉字或者要打的汉字,有意思,搜索引擎里能够发现输入法的词库。因此他给百度写了一封邮件,建议他们做输入法,连写了好几封都没下文,于是又给搜狗发了一封邮件。

我们的输入法一上线就让大家振奋,当时所有人用后都觉得好,我们还收到过锦旗,还有用户把自己的操作系统从WindowsME升到了WindowsXP就为了用搜狗输入法。一个打字困难的人,变成了一个打字如飞的人,就好像一个哑巴能开口说话了,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那种感觉。

搜狐还把输入法放在首页进行重点推荐。但一年后,我们的市场份额只有2%。我们也傻了。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理念就是,产品好了你就有用户了,搜索市场份额一直上不去是因为用户觉得你产品不够好。然而当好产品也没有获得市场认可的时候,这是跟被雷劈一样震撼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开始反思,原来光有技术有产品是不够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天网络条件好很多之后口碑传播依然还会有局限性,而当年信息流动速度很慢,更需要渠道和市场。

我们做了新的策略,开始借助外部渠道做推广,把输入法递到需要的用户手里,比如在华军、天空这些下载站做推广,比如和番茄花园进行合作。这就好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第二年我们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40%,20xx年达到了70%。

我们经历了一年痛苦中的反思,才找到了成功的道路,这次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对渠道的理解,我们变得更强了,对产品也更懂了。

第二个故事是在20xx年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新的困难。那时候,输入法的量已经很大,市场份额很高,但是搜索引擎还是没有起色。我们的输入法比同时期其他的输入法好很多,这样的产品如果没有找到直接到达用户的方式,都不会有用户。那么即便我们的搜索引擎比百度好很多,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何况当时我们确实还不如百度。

输入法份额到了40%的时候我忽然间懂了一个道理,这样做搜索引擎是没有前途的。PC时代,用户检索信息都是在浏览器里的,大家打开IE、首页hao123,或者其他的地方,都是百度的搜索框,不是搜狗的,怎么办?要做自己的浏览器!

我很兴奋,觉得找到了破冰的点。我像一个特别落魄的将军,一开始带6个人攻城,后来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但是我们损失惨重,没有打下来。“我们做浏览器,浏览器成功了,搜索就成功了,浏览器失败了,搜索就失败了。”这是等价命题。我跟老板讲了这个新的想法。他说,我们在旁边打井,这口井打成了,城就攻下来了,没有打成城就攻不下来,这个井就像一个巫术一样。他没有接受这样的想法,反问我:“IE有60%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微软的Bing没有成功?”,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都没有再负责搜索业务。这也可以理解,老板觉得你在伤害他的信心,如果我下面的员工玩巫术,我也会放弃。

但是我没有放弃,开始暗地里做浏览器,将团队放在输入法和视频产品那儿,特别艰苦。老板知道这件事吗?也知道。所以我觉得他很宽容,我想其他公司没有这样宽容的老板了。一年多后,20xx年,我们上线了。坚持到20xx年的时候,有一件事发生了,Google退出了中国,包括腾讯都觉得机会来了做了搜搜,但其实Google退了之后百度更是一家独大,用户还是不会用搜狗和搜搜。而我们的浏览器开始推量之后,搜狗搜索的量开始往上升,两年拿下了10%的份额。“输入法——浏览器——搜索”的三级火箭的模式,得到证明,而后在几年后又被另一家公司360证明了。

20xx年,我们从搜狐分拆运营,搜狗开始有自己独立的团队,自己的市场、销售、行政、人力资源,变成了完整的公司,搜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价值得到了认可,本身的力量也得到了释放。

那个时间我做了很多的反思,什么环节做的不对,跟老板沟通有什么不对,我的战略构想有什么不对,想了如果没有一万遍也得有一千遍,我就挖自己不对的地方。我开始有一些思考,这个世界需要更好的一种相处的方式,以及思考面对行业的割据、面对百度这样垄断的位置,我们是否真的还有机会做大量的反思。

这种痛苦的经历其实是我最大的一个财富,到后来我主导了若干次的变革,包括将搜狗从一个部门变成公司,包括努力推动和腾讯的结盟,回头想其实蛮感谢这段日子。我发现自己的意志越来越强了,也越来越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借用乔布斯的话:“你要相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你的痛苦是一幅良药,它真的能让你变得更加的强大:背后经历的委屈,会让你找到自己的差距,也才能成长;而你强劲的对手,能逼迫你飞速前进。

搜狗是经历很多困难的公司,但我们因此成长得很快。搜狗有一个特点是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超越大家的预期。今天搜狗的季收入已经从20xx年的800万美元上升到超过1.5亿美元,输入法成为PC第一客户端,手机用户月活跃超过2.4亿,移动搜索服务5.6亿用户,并还在快速增长。一直以来的进步和突破,积累起来就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这也是我所说的“和时间做朋友”,它意味着坚持、找到自身价值,不断追求进步,从优秀走向卓越;意味着不怕犯错,去好奇和追寻世界运行的规律和本质;意味着坦然面对成长中的成功与失败,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我衷心祝你们在今后的人生中都能收获各自的精彩。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7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20_届高三学生毕业典礼,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因为你们三年来,能够遵守校纪,勤奋学习,见证了母校三年的快速发展,在母校你们度过了最珍贵的青春年华。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人的朝气,也看到了农中美好的未来。今天,在这见证你们的成功与智慧,见证你们新起点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并圆满地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同时,向三年来付出辛勤劳动的高三年级全体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为了炼就一双坚强的翅膀,我们一起奋斗,一起追求。过去的三年,大家体验过学习的艰辛,品尝过失败的苦涩,但大家挽起了彼此的双手,筑起了友谊的堡垒,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今天,在这一个特殊的时刻,一个庄严而充满希望的时刻,我们又留下了彼此的祝福。此时此刻,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为你们已经不再是懵懂的孩童,你们已经是踌躇满志的青年,你们即将要离开这里,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开拓,去远航。“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相信你们已经准备好了,因为你们风华正茂,因为你们从未抛弃,从未放弃。前方的号角已经吹响,五月的歌声催人奋进,就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让青春在梦想中腾飞。

同学们,即将到来的高考将会是人生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们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今后的路任重道远,要靠你自己去走,自己去闯。有位诗人说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衷心希望同学们自强不息,带着母校的期望走向前方,在属于你们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同学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社会栋梁”。这栋梁两个字,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20_年,我们的祖国将迎来62华诞。回顾历史,一代又一代铮铮的脊梁铁骨,在几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中华民族谱下了不朽的篇章。我们的学校也在县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盛成,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无上光荣已被作为一段不凡的历史,化为感动的力量注入我们的心田,就让我们挺起自信的胸膛,担起时代的责任,昂首阔步在坚定的信念中。

最后,我想说,今天的汇聚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为了留下这三年的记忆,这里的一切都将成为你们今生今世的证据,而母校也将会是你们永远的后方。

祝大家高考顺利,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精彩无限,鹏程万里。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8

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那天放学后我再一次来到了那棵老榆树下流连,这棵古老的树不知迎来了多少幼稚的孩子们,送走了多少成熟的同学们,它见证了我们六年来的小学时光,承载了我们无数的梦想。

我难忘,六年前的某堂语文课,赵老师身穿一件深色长裙,教我们朗读拼音字母,讲得正精彩时,突然请我将声母表朗读一遍,我才读了几个就读不下去了,心里很不好意思,便下意识地去看赵老师,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一道鼓励的目光,其中包含着信任,我打起精神,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声母,赵老师带头鼓起了掌。正是因为这件事,我才疯狂地学起了语文,爱上了语文。

我还难忘,两年前的那场冬季长跑比赛,我喝同学们充满了信心发誓要拿第一,可赵老师却考虑到我的脚趾甲沟炎刚好,怕引起复发,不让我跑,可我坚决不同意,老师只好勉强同意了。比赛时,我拼尽全力地跑着,到最后半圈时我已是最后一名了,可同学们没有一个埋怨我的,没有一个放弃我的,他们拉着我一起向前跑着。虽然是冬天,但我的心里依然暖洋洋的。比赛结束后才知道我们以一秒之差输了。可老师告诉我们:她为我们感到骄傲。是啊!虽然我们失去了一个荣誉,但收获了一份不变的真情。

我更难忘,几周前的那次拓展训练,同学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相互变得更加团结,整个二班都凝成了一股绳。一起拼搏,一起解密,最重要的是因为同学们都知道,这次活动是小学时光中的最后一次活动了,都非常的珍惜。

同学们,再过十几天我们就要分开各奔东西了,虽然常说要学会舍弃,但我真的舍不得离开你们。我含笑而来必定要含泪而去。我爱你!赵老师!谢谢您对我的教导与呵护;我爱你们,我可爱的同学们,不管你曾经是否恨过我,再见了!多少年后我们是否还能再聚首,这个问题只能留给时间来回答了……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赵老师!再见了,我可爱的小二班……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9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0xx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学校师生员工祝贺建校120周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再次响彻校园。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世的定力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你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20xx至20xx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20xx年,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希望你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你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两个月前,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回到母校,分享师弟师妹们学业有成的喜悦。31年前的此刻,我与你们一样,对过往的校园生活充满眷恋,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怀抱憧憬。

20xx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过往30年间,我从一名普通的火箭设计师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上运载火箭研制领导者和企业管理者岗位,深度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这是30多年前的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中国航天无数个“圆满成功”的“超燃”瞬间——“长征”升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东风”出鞘……每一次成功的背后,凝聚的都是航天人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

去年11月3日,我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参与指挥了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首飞任务。作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突破的关键技术将近250项,新技术比例接近100%。放眼国际,近年来研制的4型大推力火箭,有2型首飞都失败了。这样一次高风险的火箭发射,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大家可能都知道,长征五号的首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射前惊心动魄的3小时排故过程,特别是临射前数次发射流程的暂停,堪称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传奇。但是我们战胜了一个个意外挑战,实现了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们研制团队中的很多人喜极而泣。而我在想的是,历来“胜王败寇”,倘若失败了,这支“拿十年青春换一朝成功”的队伍,还会不会是人民眼中的“大英雄”?还能否坚守对发展航天的承诺?

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不会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可大家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承受着压力,在科技创新的险峰上“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几代航天人传承下来的航天精神和始终秉持的航天情怀,而且我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工作,否则我们无论如何是坚守不了这么久的。因此,我特别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事业或职业,都能遵从你们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并为之奋斗一生。

中国航天的“成功”有很多,但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通往成功路上遇到的“挫折”。1997年,我担任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发生了火箭整流罩严重超重问题,如果不能实现减重,将带来总体方案重大反复,严重影响载人航天工程进度。总体作为设计源头,没有退路可言,我和我的团队,从质量分配、载荷计算、材料选择、工艺优化等各个角度考虑,进行整流罩瘦身,最终成功减重。20xx年,我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院长,领导的我国某重大航天型号出现由于关键技术攻关不到位而连续失利的问题,为此我和我的团队连续几年日夜攻关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当时,作为院长的我,带着问题清单回到母校请求支援,母校给予了我和中国航天最大的支持,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清华的力量。每当遇到这样重大的问题或挫折时,我们的航天人没有一次是绕着走的,永远是直面痛点寻求解决方法,最终攻克难题。因为我们知道找到方法就能成功,找到借口必然失败。

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说过: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为例,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80%以上。前不久实施的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更是只有32岁。一大批年轻一代航天人在长征五号首飞等任务中也展现出成熟的技术能力和自信的职业风貌。正是这些年轻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作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同学们,清华历来推崇“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你们有着优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创新平台和国家支撑,也有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永葆创新的激情,具备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跳出自我限制,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创新潜能。

作为清华人,年轻的你们从来不缺乏规划美好未来的想法。相信毕业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纠结过,未来的路,何去何从。我研究生毕业后,有落户美国的同学给我寄来明信片,召唤我出国发展。明信片上夏威夷的阳光、沙滩、海浪,不能不说是一种诱惑,然而我还是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心之所向往的毕生事业,只能扎根脚下的这方热土才能有所成就。

我的工作经常要与火箭打交道。我发现,在厂房里近处看我们的火箭,会觉得它非常高大雄伟,然而等到火箭被运到发射场,在茫茫的戈壁上远远望去,它又是那么的渺小。火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我们个人了。于国而言,一个人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每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对我来说,那种发自内心的、能让人热泪盈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是其他能提供更加优厚待遇的职业所能带来的,清华红色工程师的基因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和满足。

清华精神最重要的是清华与生俱来并不断孕育的爱国奉献精神。时至今日,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唯有将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且这种结合度越高,我们的成就感就越大。

即将融入社会,也许此刻你们不免也会有对未来难以把握的小忐忑。我听过当下一些年轻人表达过不同程度的焦虑:就业形势不好怎么办?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使自己丧失了对事业的激情怎么办?看不到上升渠道怎么办?……我非常能够理解同学们的心情。优秀的年轻人无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之路无法复制,也没有捷径。每个时代都会赋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在我工作之初,我铭家军工企业的任务并不饱满。那是个“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清贫、清苦、清闲,是我起初的工作写照。当时,身边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但单位老同志提醒我,“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容易,年轻人别虚度了青春”。于是,在当时型号任务很少的日子里,我在研究室除了一件接一件地做一些看似非常基础、简单、枯燥的所谓“打杂”工作,一度还设计、生产过烟草生产线,除此之外,就是埋头于运载火箭的技术资料与历史文献中,也正是在这段“空闲期”,我让大家认识了我的踏实和扎实,也让我广泛涉猎了火箭总体设计的方方面面,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研制任务多了起来,我被一次次地委以重任。回想起来,正是最初的“空闲”时光和“打杂”工作,为我日后应对每一个挑战积蓄了力量,也让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耐得住寂寞,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才有可能被安排做第二件事情,个人的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能做的事情才会越来越多,工作范围才会越来越大。

同学们,我们身处的时代,并不缺乏聪明人,但并不是聪明人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时候,我们要舍得花一些笨功夫来驾驭上天赐予我们的天赋,甘于从小事做起、耐得住寂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外界机遇。

校党委书记陈旭向吴燕生校友颁发纪念证书。

师弟师妹们,以上就是我最想与你们分享的我30多年来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我非常期待,期待20xx年、20xx年、30年后的你们,来讲述属于你们的精彩故事。你们的故事不一定开篇就是精彩的,甚至故事的主体都与世俗所定义的“成功”不尽相同。但是在那些故事里,你们健康快乐,积极上进,富有活力,勇于创新,你们为祖国和社会作出了贡献,你们比现在能够想象到的样子还要出色。到那时,我们都将以你们为荣,为你们喝彩!

谢谢大家!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1

尊敬的校院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叫张剑辉,清华电机系1995年入学,1999年本科毕业,20xx年硕士毕业。20xx年到20xx年我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xx年,其中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了6年。20xx年回国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首席技术官,20xx年,我自己创业,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放弃了美国高职厚薪,携妻带子毅然回国。我的回答很简单,只为了心中的使命感和梦想。

我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读书6年,今天回到这里,倍感亲切。在这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期间,作为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和主芯片设计人员带领团队完成了两款量产芯片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其中一款殊伏太阳能板微逆变器控制芯片,另一款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芯片,这两款芯片目前广泛应用于光伏以及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即使在美国有着丰厚的收入,优渥的生活条件,事业蒸蒸日上,可是心里总是有个声音,如何能学以致用,为我的祖国贡献我的力量。尤其是我们研发的芯片的主要应用市场在国内。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说辞,而是我心中真实的想法。

20xx年11月,我与在美国时的两个朋友一起,在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海博思创有两个含义,一个是HyperStrong,希望公司发展更大更强,另一个含义就是,海归的博士想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海博思创是一家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及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借助于技术上的优势及过硬的产品很快赢得了业界广泛的认可。研发项目产品已经批量生产并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多年来坚持走创新路线,公司已经成功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团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壮大到300多人,自主研发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了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获得多项荣誉。我本人是中组部第十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等。

清华大学竖际顶尖的大学,培养出众多的社会精英,电机系更是人才辈出,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用自己的态度影响时代的变迁。在座的各位,作为新一代的清华人,必须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构筑梦想,扬帆起航。

首先,希望你们的梦想是纯粹的,不出于私利私欲,不带有任何患得患失、利益交换的色彩。只有这样,梦想才不容易被动摇。我做企业,在起起伏伏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充满了各种诱惑,只有坚持最纯粹的梦想,企业才能做得更长久,企业才能发展得更稳健。

其次,要有“工匠精神”。在清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我严谨的思维方式,耐心、专注的处事态度,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很多人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勇于担当,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清华人的使命。担当,需要十足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迈出第一步,要承担比常人更大的压力,要冒更大的风险,这样,才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担当是一种境界,境界越高,格局越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站在高处,才有不同于别人的视野,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远方。我们做企业的更是在不断的技术以及商业模式上敢于创新,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希望大家秉持正能量,乐观地看待问题。学习、生活、工作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如果只盯着那八九,无论何时,无论在哪里,都只有抱怨和遗憾。如果心中被那一二填满,璀璨的阳光才能照进生活,照亮自己,同时也会温暖他人。任何困难和障碍在当下都是艰巨的,可当我们跨过它再回头看时,却只是云淡风轻,留下的,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有梦想,才能走得更远,有梦想,才能攀得更高。

最后再次感谢母校的邀请!感谢大家的聆听!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2

尊敬的钱院长、马云先生,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冯明,是今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代表博士毕业生发言,表达我们心中的激动与喜悦,感恩与留恋。

毕业的时刻是庆祝的时刻:我们欢聚在一起,为成长而庆祝,为收获知识而庆祝,为共同经历和见证的美好岁月而庆祝。毕业的时刻也是诉说感恩的时刻:感恩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恩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感恩同窗的鼓励与陪伴。毕业的时刻还是离别和互道珍重的时刻:大学时光,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同学少年,同窗相伴。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奋斗成长,一起走过了青葱岁月和美丽年华。兄弟姐妹们,让我们一起祝愿青春不朽,友谊地久天长!

而今天,我最想说的是,毕业的时刻更是开始的时刻、出发的时刻,是踏上新征程的时刻。在英文里,毕业典礼对应的单词叫做“commencement”,本意就是出发、开始的意思。对我们博士生而言,这次出发集中地体现为实现由学生向青年研究者的转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转变呢?孔子说,需要三种美德:智、仁、勇。翻译成现代的话,我认为:“智”大概可以理解为科学精神,“仁”大概可以理解为人文情怀,而“勇”大概可以理解为直面问题的勇气。

早在开学典礼的时候,钱颖一院长就曾送给我们四个字——“科学精神”。他说,科学精神讲求求真务实,从事实和数据出发,而不是先入为主、想当然;科学精神讲求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人云亦云。科学精神将是我们未来从事经济研究和分析工作最有力的武器。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曾特别倡导:读历史的人应当对本国历史饱含“温情与敬意”。我想,我们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或者研究的人,也应当对经济现实饱含一种温情与敬意。现实经济不是干巴巴的数字和模型,而是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可能是年轻的小夫妻淘宝开店攒钱买房的故事,也可能是身处北京的农民工给留守在贵州老家的小女儿寄钱交学费的故事;可能是中国工人远赴非洲修建铁路的故事,也可能是浙江商人到智利秘鲁边境集贸市场贩卖小商品的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梦想,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这种感知故事和故事背后梦想的“人文情怀”将是我们学术研究和贡献社会的出发点。

同学们,120xx年前,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祖国的命运和国人的心情跌落到了历史低谷;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百年抗争开始了。60年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如火如荼的热潮中,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中华民族迈进了新的历史起点。20xx年,又是一个甲午年。按照世界银行最新的购买力平价核算,到今年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改革”,也再一次成为中国的关键词,时代再一次将我们置身于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无意于赋予数字太多神圣的意义,也不会被一两个点“赞”而盲目捧杀。但在重要的时刻回顾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有位置感;在成绩面前的冷静反思,能够让我们更有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勇气。

毕业前夕,我在清华同学中做了一个小调研——“你认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研结果显示,清华同学们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恶化,二是经济增长效率低下,三是收入分配不均,四诗平正义和道德感欠缺,五是创新与社会活力不足,六是周边外交和参与国际治理面临困境。这些问题或许为我们的前行明确了目标。

同学们,毕业的时刻,是开始和再出发的时刻。让我们恪守科学精神,秉承人文情怀,鼓起勇气,努力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的进步贡献新知。

谢谢大家。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热情奔放的季节,代表高三全体老师站上讲台,我心潮澎湃。

“江平视野阔,风正好扬帆”,同学们,你们就要从校园起飞,带着同学姐妹弟兄般的情谊,带着老师真诚的祝福,在母校深情的目光中,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高三年级全体老师,为你们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往事如歌。三年来,你们经历了艰辛坎坷,也饱尝了苦恼和喜悦。课堂上有你们聆听教诲、踊跃作答的声音,赛场上有你们顽强拼搏,誓不言败的英姿。晨曦中你们闻鸡起舞,夜幕下你们秉烛夜读……这一切的一切,哪能让我们忘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们留给我们所有老师最美好的回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们送给母校最珍贵的礼物。你们以你们的勤奋、执着与开拓进取,为学弟学妹们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在二中的青史上又书写下了熠熠生辉的篇章。

亲爱的同学们,经过在二中的这一千多个日子的摸趴滚打,千锤百炼,你们的生活更充实了,思想更成熟了,信念也更坚定了。在二中这块热土上,你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意志,磨练了性格,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引以为豪的。

我想,以你们在二中受到的厚重而纯正文化的浸染,今后无论你们遭遇什么处境,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一定能以从容的态度笑对人生,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得失不计。你们将游学四海,建树八方。一旦有什么喜事,别忘了给我们捎个口信;或许有什么烦恼,也不妨再向我们倾诉,倘若哪一位有大造化了,千万不能忘记为我们二中再添光彩。

忆往昔,难忘师生共度春秋;展未来,欲盼学子再现辉煌。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明天你们就要走向四面八方。同学们,你们走过的路有多长,我们关注的目光就有多长。无论你们走到哪里,你们的母校——微山二中的老师们都牵挂着你们,祝福着你们。树有根,水有源,别忘记常回家看看!最后,愿你们像高飞的雄鹰,翱翔于苍穹,用自己的勇气、毅力与自信,铸就人生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谢谢大家!

毕业典礼上的讲话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亲爱的20_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对各位即将离开校园的毕业生而言,今天的毕业典礼,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在你们完成学业、整装待发之际,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悉心培育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和家长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同学们,毕业季的校园总是亮点不断、惊喜连连:你们用400多人集体拼出的“I?SUFE”,表达了对母校最深情的告白;你们用串联起校园地标的“毕业跑”,重温了大学生活最生动的记忆。今天,当离歌唱罢,拨穗礼成,你们就将奔赴人生的下一站。此时此刻,相信大家都已经为自己的梦想收拾好了行囊。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无论你想过怎样的生活,都希望你能坚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梦想。

谈及梦想,有人说,这是一个梦想泛滥的时代,每个人对此都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梦想缺失的时代,多数人缺乏应有的坚持,总是流于想法、沉于安逸,甚至堕于苟且。那么,作为新一代“上财人”,大家究竟该如何看待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又该在梦想起航前怎样做好心理建设?借这堂“最后一课”,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首先,寻梦须有志,梦想的“称重机”是责任与情怀。

歌德说:“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爱尔兰人也有句格言:“伴随着梦想而来的是责任”。人的一生中责任无处不在,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社会、国家。百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展现了几代人为民族复兴顽强奋斗的艰辛历程。作为将参与和见证百年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年轻建设者,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你们的个人梦想天然地、历史地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回首我校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一代代上财人以国家民族的兴衰为己任,以经济之学服务社会、匡助社稷,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我校1954级校友、校董会名誉主席、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金云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大学毕业时,他带头响应“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坚决要求赴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

在疆期间,他曾做过财务、当过秘书,通过从基层做起,向实践学习,终究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曾这样写道,“虽然那里当前的经济还不够发达,生活还不够富裕,但我们热爱它、建设它、保卫它的意志和信念没有动摇过”。正是在这样的梦想与使命指引下,他克服了初到边疆时“十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的思乡情绪,抵御了改革开放后大批支边人员“孔雀东南飞”的浪潮影响,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行动,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边疆建设事业,也由此成就了自己充实而灿烂的人生。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你们当中,也不乏有梦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上财人——他们在艰苦而充实的军旅生活里铸就青春无悔,在“暖冬计划”“爱在财大”“一米阳光”等志愿服务中书写大爱无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情怀入梦、家国在心,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才是个人梦想的“试金石”和“称重机”。“上财”二字赋予你们的,不仅是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更是“经济匡时”的抱负与情怀。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希望你们敢于立大志、善于做小事,眼前做减法,长远做加法,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演绎自己的精彩!

其次,逐梦须有行,梦想等不来,只能靠脚踏实地干出来。

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在我们身边,有的人经常抱怨却不曾谋求改变,有的人总在等待时机成熟却永远也等不来。于是,很多人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终究只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甚至主张“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殊不知,实现梦想的关键正在于果断行动,让梦想像种子,萌芽生长,伸出地面,寻找阳光。

我校公管学院20_级博士生田志伟正是一位踏实的“行动派”。在校期间,他参加了7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研究,发表了15篇高质量论文,主编或参编8本学术著作,还获得各类奖项14项。由他创建和指导的“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学生创新团队”,先后摘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德勤税务精英大奖赛论文一等奖等桂冠。这张“高颜值”成绩单的背后,是田志伟对于学术梦想的执着深耕和不懈追求。

用他自己的话说,学术思考犹如空气,每天都得有。为此,他总是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常常与同学讨论到面红耳赤、忘了时间。正是有了这份“每天一点小进步”的行动与坚持,才使得他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在积淀中不断提升。他还通过组建和引领团队攻坚创新,实现了以行动带动行动、以梦想唤醒梦想。这让我们更加相信,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梦想唯有被付诸行动,才有价值。身为年轻人,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为了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言,“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为此,希望你们做思想的巨人,更要做行动的强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梦想前行。

最后,圆梦须有恒,梦想的实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不要让你的梦想死在成功的前一天晚上。

圆梦之路并不平坦,往往布满荆棘险阻,也充满引人放弃的各种诱惑。面对困难和挫折,很多人恒立志,却难以立恒志。如雨果所言,“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为此,凡成大事者都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今天的每一位“人生赢家”,都曾饱尝过奋斗岁月的酸甜苦辣。

我校1988级贸易经济系校友、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凡的创业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二十多年前,他大学毕业,进入当时的知名药企珠海丽珠公司。十几年前,他倾其所有,带领60余名职工出资买下了严重亏损的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全力开拓医药行业的新产品血液灌流器市场。

今天,他领导的健帆生物已成为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80%的“中国血液灌流”之王,并于今年春季成功上市。然而,在改制之初,企业曾连续5年亏损,董凡承受了贷款发放工资的压力,经历了借钱还债的窘迫,也体验过寄人篱下的苦涩。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奋力前行,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主创新的执着,改写了中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历史,开创了挽救生命、造福后人的事业,成为了“百折不挠的草根创业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梦想唯有经历坎坷,才更加接近成功;人生唯有经历打磨,才更加具有意义。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管生活将以怎样的方式去考验你们的意志、稀释你们的梦想,都希望你们内心强大,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向失败讨经验,不断开拓人生的新境界。

同学们,青春不散场,梦想正远航。希望大家以敢想敢做不怕输的勇气,去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不忘初心,不负此生。我期待着你们通过不懈努力,站在离梦想更近的地方,去续写百年来上财人“寻梦有志,逐梦有行,圆梦有恒”的动人故事,去唱响属于自己的欢乐颂!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记得,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心灵驿站和精神家园!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谢谢!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4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和同事,

今天我貌聚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悦,祝贺155位同学顺利毕业,欢送他们迈向人生的新旅程。

去年,也是在这里,我代表社会学系给大家的毕业寄语,是保持终生学习。但我深知,这个旅程能够走得怎么样,并不完全取决于所知,更重要的是所行。

大家知道,对北大人社会上有个评价:醒的早,起的晚,这暗喻我们知的很多,但行的太少。行的少不一定因为懒,可能是因为难。

有不少青年人浅尝工作之后,即再回大学,他们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的时候,也深受工作艰难的困扰。为了避免这份困扰,有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尽可能推迟走上社会的时间。她们中的不少人学习优秀,但对工作环境很不适应:一些同学认为自己名校毕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在同事中无法说了算,还面临各种人际关系障碍;一些同学在学校领导着整个班级,但是在工作场合,抱怨自己不过是一个工具,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指派;一些同学进入职场后很快发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受到忽视,整天被大量无意义的小事所消耗。

一旦开始行,这些问题就会出现。现实社会不同于想象,它不会重视你已经知道什么,但是却有N多眼睛看着你在做什么,在没有证明出能力时,没有人关心你在想什么。

这正是社会和大学的一个重要不同。大学丰富所知使人充满理想和憧憬,大家竞赛的是学习成绩和考上更高学位,但在社会中不一样,行的是否顺利取决于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学习获知中,越是个体走得也许越快,但进入社会以后,个人马上成为分工体系中的一员。社会是由多个高度竞争的个体及合作体组成,人们在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利益和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形下,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知的多,未必一定会行的好。这实在令人沮丧。

行比知更难,是因为行需要更多的东西。知虽然能够影响行的方向,但完全可能对行的结果无能为力。

举个例子。我有时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发起辩论,以帮助大家不仅学习如何知——比如阐述理由和寻找证据,还学习如何在竞争中与他人合作——比如倾听不同意见、说理、支持、反驳、妥协、认错、甚至吸收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

辩论中大家都希望赢,但我的观察是,有时所知很多不一定能赢:原因在于,虽然知识掌握不错,但却可能输在尊重——比如聆听他人陈述不随意打断,可能输在平等意识——比如给对方留出对等的时间,可能输在态度——比如讲述理由而不是讽刺教训或指责对方,可能输在立场——比如建设性吸收容纳而不是排斥,可能输在目标——比如探寻解答问题而不是扳倒对方,可能输在拙朴——比如正面阐述而不是依靠技巧,可能输在可信——比如真实呈现而不是表演。在这些可能的例子里,之所以输的比赢的多,不是因为所知少,而是因为不善行。

行需要品行。品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知主要依靠认知能力即可,但行则需要多种能力,而且不是靠油腻的鸡汤技巧,相反需要干净又纯粹的内心追求。知可以使用言辞包装使之美艳,但行则暴露在所有眼光中无法伪装,所以更真实。仅靠书本无法学会如何行。道理很简单,善知是你自己的事,只和阅读与观察有关,但善行一定是在社会中,必和他人发生关系。这样,对与错就不在于个人评断,而必须诗共认受的标准。因此在公共关系中,行更能够全面展示一个人的品德。

合作性与建设性是善行的关键。这些品德并非与生俱来,只能通过实践学习,就像一个球员只有进入球场,才能真正习得竞赛规则。是把球传给位置最佳的队友,还是试图自己进球当明星?这不是足球技术决定的,而是依赖整体观、建设性及合作性做出的选择。

社会学是一门高度重视行的学科,因为我们深知,真知不仅来自书本,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唯有品行才能使人走得更远,这样的人令社会学系骄傲。

在你们即将踏入社会之际,让我重提社会学系网首页的一句话: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与各位共勉。

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篇15

老师们,朋友们:

下午好!

非常荣幸受钱颖一院长的邀请,来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向同学们表示祝贺!荣幸之余,我也诚惶诚恐,因为本人从事的是物理研究,并不懂经济管理,今天到底应该说些什么呢?后来我想,中国科大的很多毕业生,原本是物理、数学专业的,转行经济、金融后都很成功,这给了我不小的信心;而且,由于偶然的原因,我研究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发现里面用到了类似分子布朗运动的Ito积分。当时我觉得这个模型很妙,大胆断言这一工作应该得诺贝尔奖,果不其然。既然自然科学与经济、金融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我又觉得自己的鉴赏力还不错,所以今天我大胆地来到这里,希望同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下自己人生的感悟,谈一谈科学的价值。

说到科学的价值,我并不想介绍一些艰深的原理,告诉你某个定理、定律多么厉害。在我看来,科学的首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在于它是赖以达到内心宁静的最可靠途径。为什么这么说?内心宁静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恐惧和忧虑。人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忧虑?皆源于未知,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人始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我仍然记得,一个晚上我母亲带我到邻村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天特别黑。我很害怕,因为传说这条路上有鬼,会出来抓人。我母亲就给我讲,不用害怕,人死了会重新去投胎,哪怕万一被鬼给抓了,也没什么关系。我当时感到特别安慰,哦,原来是这样子,人是可以永生的!

其实,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归宿等大问题,我们只能在宗教的范畴来解决。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希望搞清楚,为什么基督教会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和接受,尤其在西方;我专门去读了《圣经》,并没有真正搞明白。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书,美国作家房龙写的《圣经的故事》,我开始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分“奴隶”、“平民”和“贵族”等几个阶层,奴隶就是奴隶,平民就是平民,贵族就鼠族。于是,奴隶就以为因为自己是奴隶,永远不如贵族,被欺压是命中注定的。可是,《圣经》却告诉你: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贫贱富贵,黑人白人,我们都是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宇宙万物和人类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这样一来,你就会觉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事零零的,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有上帝在关怀着我们;而且,因为信奉上帝,人死后还可以进入天堂,你心里就会感到特别的平和安宁。正因为此,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深深地信仰宗教。但在他12岁那年,他的这种信仰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很快明白《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终于从现实上而不仅仅是从精神上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大概一百几十亿年前,由于量子涨落,一个“奇点”发生了,“炸”出了时间、空间和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最初宇宙中只有氢和氦两种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代恒星。恒星在核聚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碳、氧、铁等各种更重的元素;当核聚变的原料耗尽后,恒星由于抵抗不了引力而坍塌,发生剧烈的,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重金属元素。有这些重元素才有了能够形成行星和生命的物质,最终在大约45亿年前形成了地球,又通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了我们人类。所以在座诸位身上的每一个原子,都是来源于许多亿年前某颗恒星的。那么,大家是否觉得,宇宙演化出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已是殊为不易,而芸芸众生之中大家又能相遇,该是多么大的缘分!所以,爱护这个世界,珍惜你身边的人和事,这也是科学能够告诉我们的。

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在宇宙面前,人类确实是非常的渺小;但人类又是伟大的,以人类脆弱的个体,居然还可以仰望星空,去窥探宇宙的奥秘。有人认为,科学的价值体现在现实世界,它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对于精神的启示,就不如宗教了。但是我觉得并非如此。面对浩瀚的宇宙,人们自当心存敬畏;但人类又并非仅仅只能敬畏。在自然界的规律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而改变;而自然界的规律更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这种自豪感,是宗教所不能给予的。所以,爱因斯坦在放弃了宗教的天堂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天堂”,他说:“在我们身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那样舒坦和诱人,但它已经证明是可以信赖的。”

同样,大家终于能够明白,科学已经使人类登上了万物之灵的顶峰,所以人降生在这个世上,总要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但又不能强求,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再怎么强求,人类对于自然界而言仍然是渺小的。其实回想起来,我自己一路走来,确实是有意无意地在践行这样的原则。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的感情非常融洽。我至今仍然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旁,父亲给我释讲《聊斋》的故事,母亲在一旁倾听,一幅温馨的场景。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下,父母对我的要求也很宽容。我喜欢放学后把作业带到山上去写,父母也不会把我抓回家去。高中毕业后考大学,我记得当时有过犹豫,本来我是可以保送到一所著名大学学习经济管理的——我曾有机会成为大家的同行,当然这样的话就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被钱院长邀请来到这里了——但我又非常喜欢物理,在跟我父母亲散步的时候我说,我想报考物理专业,又怕学物理养不活家人。我父母说,没关系,我们都有退休工资,按照你自己的兴趣来就可以了。所以那时候我忽然发现,排除了功利的想法,抉择其实很简单,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

后来我到欧洲留学,接着又继续在欧洲搞合作研究。有一年春天,我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实验做完了,本该尽快赶到德国海德堡去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可我很留恋在多瑙河边采摘荠菜的那一份惬意,担心到海德堡就再也采不了荠菜了,于是就在维也纳多待了一段时间。结果,在海德堡的实验计划被延后了,后续的一个重要实验被别人先做了出来。当时,我感到有些懊恼,尤其是后来我发现在海德堡的内卡河边其实也有荠菜。但是,我很快就释然了:工作是做不完的,这个实验未能如愿,下个实验再努力就是了,没有必要给自己施加那么大压力,相对悠闲一点,回到实验室的效率反而会更高。我非常喜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科学研究其实正是如此,你费了大把力气,可能什么也发现不了;有的猜想可能一辈子都验证不了;也有可能像我刚刚讲的那样,努力了半天,结果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但是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本身,已经是科学带来的最大乐趣.

我想说的是,从容不迫的环境,其实是更加重要的。现在中国的学生,真的很辛苦,但是辛苦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应该把求知变成了解难题、考高分,上好学校也不应该仅仅为了以后能够找一个好工作。这种外在的、功利的氛围,会让青少年变得越来越现实,难以静下心去钻研。

有一次,我到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大峡谷去旅行,在当地乡村碰到一位80多岁、坐轮椅的老太太。她了解到我是从事量子隐形传态研究的时候,脱口而出:“我知道你的研究工作,我读过你们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我尽力了,但是没看懂。”一个坐轮椅的老太太,可能生活都无法自理,但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兴趣,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真是滋生大师、滋生深层次发现的极好土壤。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科学或教育的价值,其实早在将近120xx年前梁启超先生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他说,为什么要上大学?他认为,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那么我们现在来看,其实科学正是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最好方法。

以上我讲的是科学对于个人的价值。接下来,我想谈一谈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大家也许会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就知道的。但我想说的是,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观念的变革上。

大家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始于近代,大约是在16世纪。那么近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发展这么缓慢呢?虽然这涉及到多个因素,但观念的束缚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面对自然界不敢甚至不愿去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反而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以来的科学发现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顿发表了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一切力学规律都统一为一个简单的公式F=ma,再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忽然发现,原来神圣星辰的运行,居然都是可以计算的!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直接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变革,而英国在这次变革中成为了世界的头号强国。

后来到了19世纪,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等的基础上,麦克斯维尔在1864年建立了电动力学,将一切光、电、磁的现象都统一为一个方程组。至此,人们能够亲身体会到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科学终于战胜了迷信,而随之而来的,是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变革,德国和美国在这次变革中相继成为世界强国。

那么,经典物理学已经如此的成功了,是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解释了呢?其实经典物理学自身就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哲学困境,只要学习了高中物理就可以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过。牛顿力学告诉我们,只要确定了粒子的初始状态,按照力学的方程一算,所有粒子未来的运动状态原则上都是可以精确预言的。那么,构成世界甚至人类本身的原子、分子,它们在未来的运动状态,是否也是早已预知的呢?一切事件,包括今天的典礼,都是在宇宙大时就已经确定好的吗?这种观念上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原来就算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人们努力了半天,结果还是回到宿命论。所以当时就有几位科学家自杀了,说我不相信宿命,我今天就要自己决定一下命运。当然,后来的科学发现表明,其实他们完全没必要自杀,人一定拥有主观能动性,如同霍金所说: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人,在过马路时也会左右看,以免被车撞到。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机械决定论?这还要归功于量子力学。在日常生活中,一只猫要么是“活”,要么是“死”,只能是这两种状态之一。而在在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世界里,这只猫不仅可以处于“活”或“死”两种状态之一,还可以同时处于“活”和“死”的叠加状态。量子叠加告诉我们,一只猫到底是“活”还是“死”原理上无法预先得知,而是依赖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观察它。更确切地说,量子客体的状态会被测量所影响,因此量子力学立即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观测者的行为可以影响体系的演化!这种更加积极的观念,终于使人们意识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完全不同于经典物体,人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是否是决定论了;而对像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规律的深入认识,最终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导致了第三次产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抓住了机会成为了工业强国。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三次产业变革,我铭家都没有占到先机。我1996年在中国科大理论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在系统地学习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之后,非常希望能够在实验上加以验证。但在当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实验条件上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所以我选择了出国留学。

我在德国工作时,我家楼下有个卖菜的铺子,大概只有二十几个平米。平时,我们买菜做饭都很方便,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那个店铺关了门,告示上写着店主去旅游度假三周。在中国,我们印象中的菜农,应该数着每天劳碌奔波的辛苦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德国菜农,他每年却可以两次雷打不动去度假,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在德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真正地惠及大众了。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把科学技术搞好,有一天能让我铭家的所有劳动者,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很幸运,我回国开展工作时,正赶上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工作的推进,国家对量子信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有较大强度的支持;我们也不负所托,终于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国际领先。最近大家也一定很关注,美国在限制对我国的芯片出口,影响很大。回过头来看我们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做到领先,是因为在整个领域起步的阶段、暂时还看不到实用价值的阶段,我们就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一步步积累下来,到今天量子通信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如果别人再想要限制我们,就很难了。

但是,我们也决不可以一直乐观下去。美国作为当今最发达的科技强国,有一套非常完备的促进创新的体制,尤其是经济金融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就拿我们这个领域来说,企业的参与程度其实也非常高。像谷歌、IBM、微软、Intel这些巨头,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量子计算研发。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还比较遥远,我估计也许需要20到30年。这样一来,我国的金融界和企业界对量子计算的热情,就大不如美国。我国现在的形势其实是很严峻的,因为在西方,资本一旦介入前沿研究,对创新活力的释放要远远超过我们这样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支持的模式。几年前,我打算将一位在美国留学的校友引进回来,开展超导量子计算的研发。本来一切都谈妥了,到了最后时刻他接到了谷歌的录用通知,年薪是我们能为他提供薪水的近7倍。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呼吁,在座的诸位,今后都有可能成为国家经济金融领域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抑或是成功的商界精英;虽然大家并不直接从事科学研究,但通过经济金融的手段对科学进行支持,特别是对基础科学,于国于民都将是长期的福祉。

最后,我愿意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普顿的一句话:“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相信真理的力量。”大家之中,有的即将走出校园,面对更加精彩也更加复杂的社会,也有的将继续深造。愿这种力量能为大家带来乐观的心态、坚持的毅力,还有敏锐的眼光。再次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学业,迈向更加宽广的天地!

以上就是关于文章北大毕业典礼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

标签云